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根植于长久实践,充满辨证思维、独立而完整的一门科学,指导实践,使世代中国人民受益,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治未病,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把“形与神俱”而“尽天年”作为医学追求的很高目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简、便、廉、验”特色,至今在防治疾病,维护与增进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结果显著,而且在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等防与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对于慢性病、疑难杂病等治疗多数是先用汤剂,然后依据病人具体情况做成制剂维持治疗结果,使病人既减少诊疗次数,又能减轻经济负担。
一、政府应对全国连锁医院院内制剂调拔更科学
对于制剂异地的使用问题,应该允许全国连锁医院可以调拨可以使用。即一某中医药制剂一旦在甲地获得批准,就应允许同样的中医制剂在乙地使用。只要是同一家医院或同一位中医开出的处方。比如,北京卫生局批准给东城区某一医院的制剂,在西城区就不能使用了,就变成假药了,都是北京地区的一个部门批准,难道出了另一个区,就没有治疗结果了?此种做法很不合理更不科学。
二、政府部门对医院制剂的发展应“与时俱进”
中医药制剂对于各层中医医疗机构都非常重要,且大多数是名老中医的几十年经验方,是通过几百例的药剂使用有效果的方子,不要用西医的衡量标准再对已经检验的良方进行限制,这样不仅影响中医院中的医生对患者的及时治疗,也不利于祖国中医学的发展和科研的进步。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祖国中医药学文化遗产地位,中医药学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解决13亿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办法。但是,目前中医药制剂搞的太复杂了,可以适应作些简化。建议经方和验方,且应用十年以上的,只要完成药理、毒理、质量标准及生产工艺试验,就可以批准全国连锁医院院内制剂调拔使用。
为此我建议,政府部门应适当放宽对全国连锁医院院内制剂的调拨使用范围。尽量减少制剂产品重复审批时间及其它成本,使中医药这支力量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
实施“院校培养、师徒传承、自学成才”三位一体模式,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水平。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进步和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
多年来,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中医院校教育体系的缺陷也日益显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中医特色不明显,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医教分家,临床实习走马观花,以致许多中医院校毕业生缺乏中医文化底蕴,不重视学习经典,辨证施治水平低,临床动手能力差己成为普遍现象。如何打破单一的人才模式培养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中医人才,实施院校培养、师徒传承、自学成才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化、多样化己成为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2005年1 月的全国中医工作会上,卫生部长高强指出:中医医药必须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办事,不能盲目照搬西医模式管理中医。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更是以注重中医特色和优势为灵魂。具体到中医教育上说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特色和优势,即是全方位恢复师承教育和自学成才。
要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中医药这个学科与其它学科不一样,它要求实践性强,其精髓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则是灵活多变,尤其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组织,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及方法等很难从书中学到,更适合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师徒传承”的传统教育办法能使学生学习上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有诀窍,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问题。
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多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现行行医执照制也限制正常民间行医,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阻碍正常民间行医,民间行医出了哪怕是正常的事故,因无行医执照,若被提起诉讼,必受法律制裁。医疗制度的这些限制,迫使许多真正的民间医生只得地下行医、“非法”行医。但老百姓对民间中医的需求巨大,于是,三教九流混迹其中,良莠不齐,民间中医市场十分混乱。
确立中医师徒传承制的地位和合法性,广开中医学徒报考“执业医师”之门,同时给师徒双方以适当的扶持,鼓励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多带几个徒弟,并规定师承学徒考生应只考中医学的范围。中医学院教学应以中医医学为主导。政府应该确立中医“师徒传承”的合法性。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卫职称晋升解决民 下一篇:要给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员授予相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