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很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是一颗灿烂的东方明珠。
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高瞻远瞩,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析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色和规律,了解祖国医药学不但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而且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农村防病治病的主要办法,使广大农村富起来了,不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如何运用中医药这支力量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更好地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来为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呢?因此我提出问题,供上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参考:
几十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大作用。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近一百年来,随着西医进入中国并占据统治地位,中医药发展处境艰难,特别是中医教育严重西化,造成中医人员与机构发展缓慢,后继乏人。因此建议政府和卫生部门要尽快解决师徒传承的人才培养,解决其职称和执业中医师资格等问题,更好地让这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后继人才队伍名正言顺地投入中医药事业中。
一、造成中医药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中医人员与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我国中医医生解放时27.6万人,解放后的今天,仍然是27万人,我国的人口从4亿发展到今天的13亿,增多了3倍,可中医医生却原地踏步,毫无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医教育严重西医化,在教学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学习严重不足。西医实践不少,中医四诊八纲训练不多,更为不妥的是,中医的硕士做到细胞水平,中医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忽视了中医经典著作,名医经验,经方、验方乃至中医精髓学术思想研究。毕业后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大多数转行西医。这样培养的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是继承中医,还是断送中医?
(二)唯文凭论,否定师徒传承,大多数师徒传承的和自学成才的得不到正式承认,连中医师和执业中医师考试都不准参加,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中要求大专以上文凭才能报考,考的也是西医知识,得不到执业中医证,不但行不了医,更不能开业。迫使许多真正的民间中医只能地下行医,非法行医,当然也有不少滥竽充数者混迹其中,造成民间中医市场混乱。
(三)医疗卫生的一些法规制度导致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如《执业医师法》的制定不合情也不合理。首先没有起到保护医生权利的作用,里面规定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资格考试,且考试近一半是西医内容,这合理吗?让中医的医生去考西医的知识,怎么不叫西医的医生去考中医知识呢?
二、师徒传承的成立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政府、卫生部门要予以解决其职称和中医师资格等问题。
(一)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问题,一方面从根本上要从教育方面入手,要真正按中医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培养铁杆的中医师人才。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临床培训、研究生深造等各个方面都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毕业后能够真正会看病,而且会看好病,既有仁心又有仁术,做到大医精诚。
(二)要鼓励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青年自学成才。在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的青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上大学深造。因此,要鼓励他们自学成才,自学成医。建国时期,我国著名的老中医岳美中、任应秋等都是通过自己自学成医,后又参加中医提高班培训,跟师进修,而成一代儒医。在旧社会的时代,还能自学成才,自学成医,而在今天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为什么不鼓励千千万万的失学青年自学成才、自学成医呢?
(三)要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中医药这个学科与其它学科不一样,它要求实践性强,其精髓的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则是灵活多变,尤其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组织,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及方法等很难从书中学到,更适合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师徒传承”的传统教育办法能使学生学习上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有决窍,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因此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很好的方式就是师徒传承。只要有执业中医师资格的就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传承弟子,通过三、四年的口传心授,毕业后,让他们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合格后,国家承认其学历,并发给中医师和执业中医资格证书,准许行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附:福建省卫生厅关于省政协九届四 下一篇:附:福建省人事厅关于省九届政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