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矢状切面分叶:在右肾腹侧做一条a线,右肾上极做一条与之垂直的b线,a线腹侧相当右前叶,背侧相当右后叶;b线之上为右后叶上段,其下方为右后叶下段。胆囊与右肾同时显示,胆囊水平线之前相当右前叶,胆囊的后面相当右后叶。
肝很大横切面:看不到胆囊和右肾时,在下腔静脉前缘做水平线a及垂直线b;水平线以下,有门静脉右后叶上段支鹿角样分叉的末梢,此为右后叶上段;在水平线与垂直线间以c线分两等份,下1/2的三角区(ac)为右后叶下段,有门静脉右后叶下段支末梢通过,前1/2(cb)为右前叶。垂直线(b)左侧为左半肝,右侧为右半肝。
肝静脉长轴切面分叶:在肝高位横切面,3支肝静脉呈放射状朝向下腔静脉,以3支肝静脉的长轴延续线将肝面分为4份,肝右静脉的右侧为右后叶,肝右静脉与肝中静脉之间为右前叶,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之间为左内叶,肝左静脉以左为左外叶。
肝脏超声分叶可为诊断、穿刺、活检、手术及放射治疗等提示病变部位、范围及治疗结果观察,尤其对较小的病变定位有意义。
肝脏液性占位病变出现无回声液性暗区,若有组织碎片如脱落细胞、脂肪组织则在无回声区中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光点、光斑和漂浮物。
肝区内超声显示无回声区,仅提示含液性病变,故必须结合病史、体征、生化检查或其他影像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5.肝癌的超声图像
回声强度:分为下列四型:①强回声型:肿瘤回声相当于肝包膜、血管壁或横膈的亮度为增强型,占47.2%。②等回声型:肿瘤的回声与肝组织的亮度相同,但边缘可辨认,周围有时见低回声的晕圈,局部僵硬有占位感,此型易漏诊,占5.2%。③低回声型:肿块回声相对减低,相当于肾锥体或低于无肿瘤区肝组织的亮度,占32.1%。④混合型:肿瘤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各类型均有,或肿瘤液化,肝区内呈非均质图像,占15.5%。
肿瘤大小形态与包膜:①超声可显示直径0.3cm的癌结节,直径3~5cm的小肝癌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主要见于结节型肝癌;②直径6~7cm的肝癌呈卵圆形团块,多由数个结节融合,边缘可辨认或模糊不清,大于8cm的巨块其形态多不规则;③弥漫型肝癌:多发生于肝硬化的基础上,肝弥漫性回声增强,呈密集或较密的粗颗粒状的中小光点与强回声条索,其间散在多个细小的低回声结节;④卫星样结节:出现在肝癌大块病灶周围,癌灶部分包膜局部连续中断,有子结节突出;⑤较大的低回声肿瘤边缘呈蚕食状,形态不整。
彩色血流检查时,低分化型肝癌:彩色血流丰富,为多血管型病灶。高分化的肝癌:病灶内外血管不丰富。肝动脉结扎、栓塞或其他治疗有效者肝血流显示减少或消失。彩超检查对直径大于5cm肿瘤结节的血流容易显示,而对直径小于1mm的肿瘤血管彩超不易显示。膈顶部肝边缘处的小肝癌,或早期的癌肿,其血管彩超也不易显示。对多血供型肝癌,如肝癌大于5cm者,肝固有动脉增粗,呈鲜艳明亮的红色或蓝色,有搏动。内径可达4~7mm,血流速度(73.2±24)cm/s,血流量明显增加并伴响亮规则的动脉声谱。肿瘤周围形成彩色血流包绕征,显示比例为77.8%。多结节融合性肝癌的小结节周围亦可见包绕征,彩色血流呈弧形或半圆形。肿瘤周边部的肿瘤血管与肝内原有血管的动静脉血流同时存在时可见红、蓝双层血管包绕征。如小动脉伸入肿瘤内可呈树枝状分布,红、黄、蓝色的小动脉呈游蛇样在肿块内扭动。超声束的方向与瘤内血管长轴平行则显示树枝状分布,声束与小血管呈横切面则显示星点状或弧形红蓝黄绿颜色。对少血供型肝癌仅在肿瘤边缘处见部分增粗的动脉血流,肿瘤内的血管较少,多见于高分化或已液化的癌肿。
小肝癌的超声表现圆形、椭圆形,直径在3cm以下的结节,分低回声(77.4%)、强回声(16.2%)和等回声(6.4%)。小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是癌周围有声晕。①低回声(或相对低、弱回声)型,显示后方回声可增强,低回声中仍有少许强光点;大的低回声结节较少见,生长慢,坏死不明显,有门静脉、小胆管中断现象。②强回声型,显示周围有声晕,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较肝组织增强。③等回声型,显示肿瘤周围有低回声声晕,厚1~2mm;或有薄的完整的包膜,侧方有声影,无内收表现;或后方回声稍强,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超检查,在肿瘤的边缘或内部显示较小的红色血流,伴有动脉频谱,然微小癌(1crn左右)或位于边缘处与近膈顶部的小肝癌常难显示彩色血流。
癌栓时,血管腔局部或某一支内出现相对增强的小团块,呈长条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癌栓部位的血管扩张,如门静脉癌栓形成时门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肝脏术中超声检查能清楚地分辨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癌栓的部位、大小,但门静脉4级分支内癌栓一般不易发现。
肝门部或周围淋巴结转移时,肝门区出现圆形、椭圆形的低回声结节或团块,内部有不均匀的增强光斑,周围边界清楚。在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可对大血管形成压迫或推移。
(六)核医学诊断
核素影像诊断具有很强的功能性,是目前其他影像诊断尚不具备的。亲骨性很强的放射性药物经静脉注射后,用ECT扫描,在数分钟内即可完成全身骨显像,是当前探测肿瘤全身骨转移很经济实用的方法;能观察病变部位的血供情况和动态变化并做血流分析,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很有帮肋,特别是对肝血管瘤的鉴别有很高的特异性(>90%);可用于测定代谢功能,对全身转移灶和不明原发灶的探测,以及肿瘤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肝癌的探测、诊断和定位不如X线检查、CT、超声等,核素检查只在某些方面补后者之不足。单克隆抗体与核素结合作放射免疫显像探测肿瘤的效果目前还不满意;PET影像的解剖关系不如CT和MRI清楚,也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设备和检查费用非常昂贵,故目前推广尚较难。
(七)红外热像诊断
现代红外热像仪集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红外成像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探测和显示人体全身的温度分布,能测出人体表面任一点的温度和任一区域的平均温度。其温度分辨比例可达0.08℃,可反映人体组织因疾病引起的生理功能改变。根据解剖学、病理学和临床经验,可诊断有无病症包括肿瘤,提供病灶的部位、性质及其程度等。此项技术在中医辨证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正在国内逐渐推广。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肝脏的摄取及排泄功能 下一篇:肝癌病理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