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以五十到六十岁很为常见,该疾病是比较常见的宫腔内瘤样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不易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鉴别,即使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也可呈弥漫息肉状,而子宫内膜息肉也可呈多发宽基性。
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均为妇科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和临床治疗均有很大不同,但临床症状较为相似,均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鉴别比较困难,即使在宫腔镜直视下,有部分病人也不易鉴别,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也可呈息肉状,子宫内膜息肉也可呈宽基性。
因此,组织病理学诊断便成为二者鉴别的重要手段。
此二类患者大多数以诊断性刮宫标本送检,由于组织破碎,加之人为变形,在病理诊断中增加了一定难度。以往在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中强调:
(1)间质纤维化;
(2)簇状厚壁血管;
(3)三面被覆上皮。对本病的病理学改变做了本质的论述。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对上述标准的界定常遇到一些困难,并容易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相混淆。笔者通过对上述二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获得了一些进一步的认识。
间质细胞纤维化
可因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的不同部位而有明显不同。表现为细胞变长,核呈椭圆形,胞浆红染,可出现胶原化,以靠近厚壁血管处为著。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理学变化需和子宫峡部内膜相鉴别,该处内膜由宫体向宫颈过渡,其间质较致密,细胞也变得较长,出现纤维化,腺体小而弯曲,可见分支腺,常与宫颈腺体并存或与其移行,其间无簇状血管。
厚壁血管
全部病例均见簇状排列,部分病例可见单支散在分布。由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组成,前者血管壁的平滑肌为1~4层,后者血管壁的平滑肌在1~3层,其“厚壁”的概念,应为含有平滑肌的非毛细血管的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
该厚壁血管应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时发育不好的螺旋动脉相鉴别,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时发育不好的螺旋动脉呈散在单支分布,而不形成簇状,其走行有一定方向性,在切片上虽不在同一直线上,但类似于“行迹”样左右相间排列。
同时也要和基底动脉相鉴别,子宫内膜息肉的厚壁血管在息肉的各个部位均可出现,因此,在距表面上皮较近的地方或中心区域出现,则支持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而该片组织由于人为因素使表面上皮缺如,尤其是面积较小,厚壁血管较少,则不除外来自基底动脉,其诊断意义不能确定,应结合其他部位和其他条件综合分析。
三面被覆上皮 在以往强调的子宫内膜息肉三面被覆上皮的结构中,在诊刮标本中并不是都能见到,即使见到,也不能除外人为因素或为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病变中的病理改变,因此其诊断意义不能肯定。
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伴发子宫内膜息肉 在诊刮标本中,足够的、相应的组织象应同时分别符合两者的诊断条件,则诊断并不困难。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诊断子宫内膜癌有几大要点? 下一篇:子宫内膜癌需要检查的项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