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全面查体和妇科检查。全面查体: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妇科检查:排除阴道、宫颈病变出血及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检查多正常,晚期可有子宫增大、附件肿物、贫血及远处转移的体征。
辅助检查
1.细胞学涂片:阴道细胞学涂片(阳性比例低),宫腔细胞学涂片(阳性比例高)。
2.阴道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
3.分段诊刮: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依据。应将宫颈管刮出物及宫腔刮出物分别送活检。
4.宫腔镜检查:近年来,宫腔镜检已广泛应用于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接触性宫腔镜和放大宫腔镜下,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常规诊刮的漏诊。因使用膨宫剂时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在选用进行辅助诊断时应予注意,以经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膜无明显增厚和病变;或经诊刮后活检阴性,仍有反复阴道出血的患者为宜。
5.MRI、CT、淋巴造影等检查:有条件者可选用MRI、CT和淋巴造影检查及血CA125检测。
诊断步骤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 根据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结果等作出诊断。分段刮宫时,应注意子宫内膜腺癌浸润、腺癌掉入宫颈管和宫颈腺癌的区别。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配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术前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71年)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的规定进行临床分期,见表7。对无法手术,单纯放疗者现仍采用1971年的 临床分期。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
期别 肿瘤范围
Ⅰ期 癌瘤局限于宫体
Ⅰa 子宫腔长度≤8cm
Ⅰb 子宫腔长度 > 8cm
Ⅱ期 癌瘤累及子宫颈
Ⅲ期 癌瘤播散于子宫体以外,盆腔内
(阴道,宫旁组织可能受累,
但未累及膀胱,直肠)
Ⅳ期 癌瘤累及膀胱或直肠,或有盆腔
以外的播散
注:根据组织学病理腺癌分级:G1(高分化腺癌),G2(中分化腺癌,有部分实质区域的腺癌),G3(大部分或全部为未分化癌)。
手术-病理分期
FIGO于1988年10月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法(1989年后全面应用于临床)。
有关分期的几点说明:
1.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以区分Ⅰ期或Ⅱ期的方法不再使用。
2.少数患者治疗用放疗,仍使用1971年FIGO通过的临床分期,但应注明。
期别 肿瘤范围
Ⅰ期
Ⅰa(G1,2,3) 癌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Ⅰb (G1,2,3) 癌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Ⅰc (G1,2,3) 癌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Ⅱ期
Ⅱa (G1,2,3) 宫颈内膜腺体受累
Ⅱb (G1,2,3) 宫颈间质受累
Ⅲ期
Ⅲa (G1,2,3) 癌瘤累及浆膜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
Ⅲb (G1,2,3) 阴道转移
Ⅲc (G1,2,3) 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淋巴结
转移
Ⅳ期
Ⅳa (G1,2,3) 癌瘤侵及膀胱或直肠粘膜
Ⅳb (G1,2,3)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注: 组织病理学分级: G1:非鳞状或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 G2: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6%~50%; G3: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0%
3.肌层厚度应和癌瘤浸润的深度同时测量。
有关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
1.细胞核呈明显的非典型性,病理分级时应提高一级。
2.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细胞核的分级更重要。
3.伴有鳞状上皮化的腺癌,按腺体成分中细胞核的分级定级。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区别? 下一篇:刮宫和影像诊断子宫内膜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