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患者无论在早期还是晚期都会出现不同症状的疼痛,对于胰腺癌晚期疼痛的处理,根据病理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治疗胰腺癌神经性疼痛的根本。各种钠通道阻滞剂,主要包括局部麻醉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应用包括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5-氟尿嘧啶等药物,或放射化疗,单纯放射等适当的姑息治疗,治疗结果较显著的治疗方案为采用中医药健脾益肾颗粒和扶正消症胶囊等,能使部分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1,阻滞钠通道镇痛
2,药物止痛 药物止痛是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使疼痛感受丧失,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疼痛的作用,而不能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在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早期,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口服或注射麻醉止痛药。
依WHO 推荐的三步阶梯方案,分阶段使用从弱到强的阿片类止痛药。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单独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是不够的。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类固醇激素,降钙素,氯胺酮,抗胆碱药物。
3,硬脊膜外腔椎管注药 硬脊膜外腔椎管注药在疼痛经三阶梯法得不到充分镇痛效果,阿片类镇痛法副作用严重时采用。一般来说,内脏痛选用神经破坏,内脏神经阻滞,肠系膜下神经丛阻滞。
硬膜外注入乙醇之前,先注入局麻药确认其镇痛效果。在麻醉药物选择上,应选用阿片类镇痛药,并注入可乐定(clonidin) ,氯胺酮,可增强镇痛效果,减轻副作用。
4,破坏肿瘤避免NGF 趋化侵犯高能聚焦超声(HIFU)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局部治疗手段,它利用超声波的可聚焦性和软组织穿透性等特点,将体外低能量的超声波聚集在体内肿瘤病灶处,从而产生高温效应,空化效应及机械效应,使肿瘤细胞凝固坏死。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表明,聚焦超声可杀死肿瘤细胞,破坏肿瘤组织并抑制肿瘤组织增殖。
由于高能聚焦超声在治疗靶点能产生70 ℃~100 ℃的高温,使得胰腺癌细胞及受累的腹腔神经丛及其分支变性坏死,阻断疼痛刺激传入大脑,使疼痛感消失,从而起到完全止痛的作用。
5,放射线外照射治疗 对不同方式放射的治疗结果研究表明,达到同样的累计放射剂量,接受多次低剂量治疗的患者,不但肿瘤部分能达到要求的高剂量,而且周围的正常组织所受的辐射也较少,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结果和更少的副作用。El Kamar 等对高剂量放射线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放射治诊疗理念是可行的,并且大多数的患者疼痛可以得到缓解或减少对止疼药的依赖。
6,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术 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术又称腹腔神经丛的麻醉阻滞,常用的神经破坏剂药物包括酒精,石碳酸。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N)丛阻滞术(CPN),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在内镜超声引导下一种化学阻滞腹腔神经丛的技术,将药物(如无水乙醇,皮质激素或利多卡因)注入腹腔神经丛,使腹腔神经节发生慢性坏死,从而达到切断内脏感觉神经的目的,CPN的有效情况达80%以上。
临床上可采用普通B超和CT引导下的神经阻断术缓解疼痛,但因注射路径长,不易避开腹腔深部重要器官,难以定位准确,治疗结果受到很大影响。在超声胃镜的引导下,用一根极细的穿刺针,将无水酒精注入邻近贲门胃后壁的腹腔神经丛,阻断腹腔脏器的痛觉神经,从而达到止痛效果。由于超声内镜下穿刺离腹腔神经丛较近,判断准确,注射路径短,对邻近组织的损伤极小,并发症也少,成为有效解除胰腺癌晚期患者顽固性腹痛的方法。
内镜超声系指将微型超声探头安置于内镜的顶端,当将内镜插入消化道后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粘膜表面的病变形态,又可进行超声扫描获得消化道管壁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重要脏器的超声影像,因此增加了内镜的诊断范畴,提高了内镜的诊断能力。
此外,由于明显缩短了超声探头与靶器官的距离,从而能使位于腹腔深部的病变显示得更为清晰。还可以把癌灶对胃肠壁侵犯的深度,有无区域淋巴结及邻近组织器官扩散,转移予以澄清。EUS对消化道及胰腺周围软组织构造的成像也不是体外BUS,CT和MRI所能比拟的。
随着放射介入技术的成熟,采用介导下以无水乙醇阻滞腹腔神经丛能达到有效镇痛的效果。
目前国内疼痛科主要采取CT引导下的腹腔神经丛毁损术,CT分辨力高,可清楚显示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如胰腺,腹主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等结构,也可清楚的显示肿瘤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大小,位置及数目等,这些信息对选择穿刺点,进针路线及深度等非常重要。
在穿刺过程中,CT可准确显示针尖的精确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可避免损伤重要器官和解剖结构。还可准确观察对比剂在体内的弥散情况。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胰腺癌晚期所产生的剧烈疼痛则是带瘤生存的患者很为突出的临床表现,也是现在我国晚期胰腺癌患者所进行综合治疗的主要方面,为了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来临床上越来越青睐于中药止痛的诊疗理念,大大地减少了患者西药镇痛剂的使用。
尤其是胰腺癌晚期的患者随着病情的不断深入发展,疼痛的症状也愈演愈烈,少量的西药镇痛剂已不能满足患者缓解疼痛的需要,而且其不良反应比较大,药物的依赖性也非常的强,严重地影响着胰腺癌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胰腺癌患者晚期疼痛的症状比较严重,主要是由于肿瘤超过了胰腺的界限,直接浸润到腹膜后或压迫内脏的神经,刺激了外周疼痛的受体或损伤了附近的神经纤维,或胰内癌组织的浸润神经周围的间隙,导致了周围神经水肿,从而出现了烧灼感及某些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等表现。
积极地治疗胰腺癌患者晚期的疼痛症状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临床上常用的外用中药止痛贴剂可以代替西药的镇痛剂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胰腺癌患者晚期的止痛药物除选用对症有效的药物治疗外,还应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药物治疗可达到延长寿命,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目的。
胰腺癌疼痛的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肿瘤本身所致疼痛:肿瘤本身所致疼痛主要有:
(1)癌肿使胰管和胆管阻塞,导致腹部胀满疼痛。
(2)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时,导致上腹部疼痛及腰背痛,且疼痛长较剧烈。
(3)肿瘤侵及内脏包膜或腹膜可引起脐周或全腹痛。
(4)肿瘤引起胰头水肿也可产生疼痛。
2.抗癌治疗中所引起的疼痛:主要是手术并发症引起疼痛,放化疗引起疼痛等。
3.心理及其他原因引起疼痛:中晚期胰腺癌所致的疼痛,其程度可用“痛不欲生”来描述,严重影响患者饮食及睡眠,加速体质消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镇痛是胰腺癌治疗的重要内容。
研究胰腺癌引起神经性疼痛的机制,根据病理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治疗胰腺癌神经性疼痛的根本。各种钠通道阻滞剂,主要包括局部麻醉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应用包括2 ,22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52氟尿嘧等药物,或放射化疗、单纯放射等适当的姑息治疗,能使部分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应遵循三阶梯原则,主要内容是按需服药和按时服药,注意合理搭配和配伍剂量,麻醉性镇痛药有成瘾性和依赖性,不能滥用。药物治疗为控制胰腺癌疼痛的重要方法和基础措施。
但在用药方面医生和患者存在许多误区,应根据疼痛程度来选择镇痛药物,不必逐梯上升,芬太尼控释透皮贴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辅助药可增强镇痛药治疗结果。有报道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可以明显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对痛觉的耐受。
2、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目前手术切除仍为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但90% 以上的患者初诊时一般处于中晚期而难以行手术完全医治。中晚期胰腺癌由于胆胰管狭窄或梗阻可致黄疸,或压迫十二指肠造成梗阻均可造成疼痛,手术或内镜治疗均为有效措施。
手术:同时合并胆道梗阻及十二指肠梗阻,单一介入治疗的治疗结果有限,已有试用三介入法( 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胆管支架和十二指肠支架) 进行镇痛成功的病例。对于胆道、胰管、十二指肠梗阻可根据情况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体质尚可者可行胆道引流术( 包括胆囊或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囊或胆管空肠吻合术) ,被认为是有效地解除胆道梗阻的手段,但缓解疼痛不足10% ,镇痛价值有限。
内镜:现在内镜治疗日渐成熟,成为缓解胆道、胰管、十二指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和胆管内支架引流术、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及内引流术等。预期生存不足6 个月胆道梗阻患者治疗支架引流术,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Tham 等 对胰腺癌致胰管梗阻和上腹部痛患者分别置5 - 7Fr 聚乙烯支架及金属支架,疼痛缓解比例为75% 。Binkert等报道13 例胃及十二指肠梗阻患者经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神经阻滞治疗
胰腺癌性疼痛源自感觉神经纤维接受的伤害性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由交感神经传导。尽管胰腺实质内神经分布及走行复杂,但离开胰腺后都与上腹部其他脏器的神经融和成腹腔神经丛,在腹腔神经节换元后向中枢投射,产生疼痛反应,任何具有破坏该神经节的技术在理论上应可缓解胰腺癌所致的疼痛。
国内外多采用在B 超、X 线、CT、MRI 导向下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此术式利用高浓度无水酒精使脂蛋白和黏蛋白变性以及萃取的作用达到破坏神经节及纤维以中断痛觉通路,达到止痛的目的。
另外的术式包括: 外科内脏神经切除术,仅切除自主神经节或神经纤维,不切除胰腺肿瘤; 术中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术,胸腔镜下胸内脏神经切除术,较其他方法相比,经皮腹腔神经节阻滞术( NCPB) 迄今仍为处理胰腺癌顽固性疼痛的重要措施。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