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在我国中医学历史上早有记载,汉代张仲景《金贵要略》言:“朝食暮食,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脉紧而涩,其病难治。”古以“胃脘痛、伏梁、翻胃、膈噎、积、木、死血、血症、血痛、血臌”等,以代之。胃脘痛既胃气痛也,伏梁既鼻癌也,翻胃既胃炎也,膈噎既食道癌也,积既肺肿瘤也,死血既肝肿瘤也,血症既白血病血癌也,血痛既血瘤或血管瘤也,血臌既胃肿瘤胃癌也,木既骨关节和皮肤肿瘤也,肺癌既痰结也,肝癌既肝血瘀(有三种),肾、膀胱、胆囊、肠、脑、目等等既瘀血肿瘤也。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论:“翻胃”:脉浮缓者生,沉虚弱者死,翻胃之症其来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所思劳役,警恐无时,七情伤於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博,升而不降,饮食不下。后世代医家多之,以“反胃、翻胃、血臌”论。发生病症多以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七情所伤而致,饮食内伤,抱括过食生冷,饮食无律,常进食熏制,腌制,炸烤及霉变食品,饮酒无度等,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取,淡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聚而成形,发为此闻过则喜,情意失调,忧胃郁怒,损伤肝脾,生机不畅,血行瘀滞,水湿不化,湿聚成疾,痰瘀互结,腹中臌胀,处则成臌,臌者血也,出于血臌 ,既称胃肿瘤、胃癌。
一、中医治疗胃癌原则
中医治疗胃癌方面,首要强调的就是辨证。辨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胃癌治治疗结果果的好坏。胃癌在临床上表现的是复杂的证型和病情,实际情况下,典型的单一证型并不多见,往往是互相夹杂,所以要仔细辨证,不可拘泥一类。中医治疗胃癌时,临床常见的辨证分型有三型,即痰气凝滞型、瘀毒内阻型、脾胃虚寒型。所以,胃癌的辨证不能脱离脾胃病的辨证范围。在诊断时要注意脘腹胀满、疼痛、饮食、大便等情况,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另外,舌苔的辨证也非常重要。舌头( 质 )颜色发青发紫,这是阳虚瘀阻;舌中间舌苔脱落,这种情况多因气阴不足;舌根舌苔脱落,这是胃阴己伤。
因为胃癌是胃部的肿块,在中医治疗胃癌上治法以扶正固本、祛邪攻毒为主。扶正固本的作用在于调整机体、提高患者免疫力,祛邪包括软坚散结、祛痰利湿、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其作用在于直接抑制癌细胞和改善肿瘤组织的微循环,有利于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深入肿瘤内,杀灭肿瘤细胞。这是由于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是“以通为补” 、“以降为和”。积极主动地软坚清瘤,是符合胃癌治疗规律的。但要注意“扶正”的前提,辨证的准确性,攻补的时机和用药的剂量。中医治疗胃癌以疏肝理气为重,应选用一些疏调气机的药物,如陈皮、枳壳、木香、佛手、郁金等。第二就是要攻枳,主要以化痰化瘀为原则。化痰可选用海藻、昆布、茯苓、半夏等,化瘀可选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第三要注意补益正气,扶正固本,兼补脾、胃、肾 ,尤其是胃气。补气常用黄芪、白术、北沙参、西洋参,不宜用红参。补气要与攻积配合好,不要拘泥于一般情况下的早期攻邪、晚期扶正、中期攻补兼施,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用好攻与补,要特别注意“通”。只补不通能使气机郁滞,反留邪气,药物力量难以到达病灶,过用攻积,又易耗伤正气。 中成药组方多以多用健脾益肾颗粒组方加减,六味药其组成简单,能提高患者的机免疫机能,抑制肿瘤细胞,对抗化疗不良反应,对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生活质量,改善免疫状况,降低复发转移的可能均有一定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二、治疗胃癌的中医药方
血臌既胃肿瘤,此病症因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受邪而瘀血不行,或风邪而蓄血不散,留在腹中,变成血臌。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助邪,久则胀,胀成臌也。淌以治水法治之,从伤元气,而治气治之,而更非气也。徒增饱满。然而对胃肿瘤的治疗原则做了概括,提出:“活血祛瘀,行气破瘀,通络止痛,润肠通便,能经补血,利水消肿,散痞消痰”之治则。本方剂则严格依据中国古代医学古籍医则配伍而成,方中诸药功效简述如下:
当归:甘辛,温。此药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癜瘕结聚。《别录》:“湿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红花:辛,温,无毒,此药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癜瘕,血瘀作痛,痈肿。《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以当、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牛膝:甘苦酸,平,生用散瘀血,消痈肿。《药性论》:“治阴瘘,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本草新疏》论:“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盖补肝则筋舒,下行则理膝,行血则止痛,逐血气,犹云能通气滞血凝也。”详药性,气当作痹,伤热火烂,血焦枯之病也。行血则活,痛自止矣。水蛭:咸苦,平,有毒。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癜瘕干血成痨。方龙潭曰:按《药性论》言:“止行蓄血,血癜,积聚。与桃仁同用其效如神无比。”桃仁:苦甘,平。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癜瘕,热病蓄血,瘀血肿痛,血燥便秘。《本经》论:“此药主治瘀血,血闭癜瘕,邪气,杀小虫。”《本草经疏》论:“桃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能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味苦,寒。此药主治消积,杀虫。治积虫,腹痛,疳疾,风痫。《本草经疏》论:~~其主杀三虫,白虫,才白自出者,肠胃湿热甚也。逐恶气,胃中热泪盈眶邪气,恶风,汗出,皮中热结积者,肠胃恶热盛也,苦寒二经。~~:苦辛,凉。此药善能破气,行痰,消积。治胸痰滞,胸痞,胁胀,食积等。《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消食,破癜,结痰瘕,五膈气,除皮明目及肺气水肿。”此药方服一剂后改服四物加味汤,不准服第二剂,否则就无药可救。四物汤为健脾行气,调理气血之功效。
脾胃者,仓禀之官也,属土以滋泉脏,安壳以济百骸,故胃於中宫,职司南政旺於四季,育应四肢,胃形如囊,名水壳之海,脾形如掌,剩呼吸而升降,司远化之标,其致呼吸者,元气也。脾居其间,附胃磨动,所以壳气消转输也。胃属於戎,脾乃已也,至贰坤元,万物滋生,人之元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於胃,故人以胃气为本也,还善调脾胃者,当情其气,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箸滞矣。远食者元气,生血者饮食也。无时不在,无时不然,。然后胃气不相接济故也。气将绝则升降之道废,远化之机弛也,大凡隔不快,食不美者,是气之虚也,苟或饮食百倍,所伤乃一时臌闷,过则平矣。若伤者日久乃不快者,得元气亏损而胃弱乎。故今论脾胃及内外伤辨也。四物汤加味其方如下:熟地:滋阴补血,治阴虚少,腰膝瘘弱,劳嗽骨蒸,遗精血崩,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珍珠囊》:“大补气虚不足,通经脉益气力。”熟地黄性平,气味纯静,考试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很要,得非脾胃经药耶。且夫之所以有生者,气为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以佐辅,补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但可为之佐,然在芪、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虚者非熟地不可。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痢,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当归,其味甘而重,考试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考试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川芎: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癜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痛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浓消瘀血。”~~: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泻泄,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湿,除湿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生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情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远中气,本与人参不堪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远而不燥,滋胃阴而为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用药心法》:“~~,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以上药方如有配得正确,三天治疗后的情况,五天见轻,连服六至八个月痊愈,不复发。但是,胃肿瘤有早、中、晚三期,不能用同样的数量来治疗,否则会有副作用。此药方是专门治疗胃肿瘤的,对其它癌症或肿瘤无效果。请慎重,不要乱配。
胃癌病人除按中医理论辨证治疗外,还应注意饮食宜忌。宜多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如牛奶、肉松、山药、丝瓜、莴苣等,忌一切辛辣食品及烟酒。增加胃癌病人的食欲,是延长生命的关键。所有的治疗方案都不应该违背这一原则。
胃癌中医研究进展表明,中医治疗胃癌确有良好治疗结果。尤其在治疗中晚期胃癌方面,对于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等,显示出独特优势。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