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否会传染,困扰着好多胃癌患者和家属。简单地说,传染其实就是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临床资料证明,癌症病人本身并不是传染源。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从癌症病人身上取下的癌组织直接种植在另一个人身上,并不能成活生长。尽管目前认为胃癌传染的说法与某些病毒有关,如:子宫颈癌,鼻咽癌,白血病,但至今还不能证实感染上某些病毒就一定地得某种癌症的说法。再说,目前世界上未将癌症列为传染病,收治病人也没有采取像传染病那样的隔离措施。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的癌症发病的可能并不比一般人群高。动物实验也证,将患癌动物和健康动物长期关在一起,经过反复观察和检查,也未见有任何传染现象。所以告诫大家,家人朋友得了癌,不要顾虑传染,而应该多和他们在一起,奉献一份温暖和爱心,这样才有利于患者病情早日恢复。在临床工作中,常有人询问肿瘤会不会传染给别人,肿瘤病人的亲友更是关心这个问题。可以告诉读者,胃癌不会传染,其它肿瘤也不会传染。至今没有任何肿瘤会传染的证据。很简单的道理是肿瘤不是传染病,它不能把致癌基因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他人身体内而引发肿瘤,即使把肿瘤细胞移植在他人体内也是难以成活的,因为存在着排异反应。有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的家庭会发生一名以上的肿瘤患者?这种家族中肿瘤发生的相对聚集性并非传染所致,主要与遗传及共同的致癌因素有关。
杀灭幽门螺旋杆菌:让人们远离胃癌
研究指出,幽门螺旋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通常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组达到50%。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的可能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人数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将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注入胃细胞内,发现胃细胞受到异常刺激,其基因不受控制地进行自我复制,导致胃细胞发生癌变。因此,他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胃癌的罪魁祸首。
英国利兹大学肿瘤流行病学专家戴维福曼指出,在不考虑烟草危害的情况下,超过半数的胃部癌变(不包括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2001年,日本曾公布一项对1500名胃功能紊乱患者的追踪调查报告。在8年的追踪调查中,这些患者中有36名罹患胃癌,而所有这些胃癌患者都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与此同时,另外200名也受到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经过治疗,机体中细菌被完全消灭的患者无一罹患胃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胃癌患者的机体内均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香港大学医学院在胃癌高发的福建省选取1630名患有慢性幽门螺旋菌感染者,分两组作对照研究。其中一组817人接受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另一组813人则服用安慰剂治疗,经过7年半的跟踪对比,前一组有7人转化胃癌,而后一组转化为胃癌者为11人。研究小组再将这两组病人细分为"带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及"没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两种,结果发现在没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但接受了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的病人中,7年半来无新胃癌个例发生;而另一组没有胃癌高危发病因素而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中则出现了6例胃癌新症。因此,他们的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相关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预防胃癌。
1875年,德国的科学家在人体的胃中发现一种螺旋细菌,但无法容器中培植,而研究结果也随之丢失。1982年,两名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鲁宾。华伦和巴利。马歇尔再次发现该种细菌,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杆菌,他们以人体的胃黏液来培植,并得出结论,认为人体的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是因为该种细菌在胃部繁殖,而非人们长久认为的吃辛辣食品、压力等造成的。1984年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刊载这项报告,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幽门螺杆菌的热潮,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但仍然有许多医生不相信这个发现,马歇尔的导师告诉他:"你的观点是错的。"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还曾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造成严重的胃溃疡。后来又迅速治疗成功。2005年,华伦和马歇尔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预防胃癌的八条措施:
(1)少吃或不吃腌菜腌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胃内适宜酸度或细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所以食品要新鲜,提倡冰箱冷藏。
(2)不吃或少吃烟熏和油煎食物熏鱼和熏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3-4苯并芘和环芳烃。油炸、烘烤、烧焦食物和重复使用的高温食油中也含有此类致癌物质,应尽量少食用。
(3)不吃霉变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发霉变质的食品,霉变是由污染霉菌所引起,霉菌中有些是产毒真菌,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同时某些食物在产毒真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胃又可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而致癌。
(4)不吸烟、少饮酒吸烟与胃癌也有一定的关系,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或促癌物质,是食管癌和胃癌的病因之一。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质,但烈性酒会刺激胃粘膜,损伤粘膜组织,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其危害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这是预防胃癌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
(5)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若饮食不定时定量、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烫,对胃是一个损伤性的刺激,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食盐摄入量大,进餐时好生闷气与胃癌也有关系。
(6)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含维生素A、B、E的食物,适当加强蛋白质摄入,以利保护胃粘膜。
(7)保护食用水的卫生因为被污染的水源中含多种致癌的金属离子,所以一定要用正规的自来水,农村地区尽量使用井水。
(8)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较密切的关系,是癌前病变;由胃溃疡恶变的胃癌占5-10%;胃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的癌变较单发性息肉多见,息肉直径超过2cm显示有恶变倾向;恶性贫血与胃癌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恶性贫血的人,必须经常到医院检查治疗,消除癌前病变,预防胃癌的发生。
延伸阅读--
吸烟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吸烟、高盐饮食和其他饮食因素。吸烟人群胃癌发生风险增加50%-60%。据估计,全球范围内,11%的胃恶性肿瘤与吸烟密切相关。
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大多数研究均表明吸烟与胃癌呈正相关。烟草以及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并在实验动物身上证实了这两种物质的致癌性。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烟草烟雾中含有自由基,可通过破坏遗传基因、损伤细胞膜和降低免疫功能促使组织癌变。这些物质可以溶解于唾液中,随吞咽进入胃内,并随吸烟量增加以及吸烟持续时间延长,长期作用而致癌。
吸烟可以降低人体内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水平,而后两者是对机体有抗癌作用的保护剂,吸烟的患者常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共同促使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吸烟人群戒烟后需要经过20年,其胃癌患病危险才能降至正常人群的水平。
烟草及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如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酚类化合物、放射性元素等。其他严重有害物质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吃饭时吸烟可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随食物吞下,并与胃黏膜接触。
1997年特雷达尼埃尔(Tredaniel)等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吸烟者较不吸烟者胃癌发生危险比为1.5-1.6,并存在剂量关系。近年来研究发还发现,烟草烟雾中含有自由基,可破坏遗传基因,损伤细胞膜和降低免疫力,促使组织癌变,这些物质可溶解于唾液中随吞咽进入胃内,并因吸烟量及吸烟时间的增加,长期作用而致胃癌。
有关专家进行了一项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303例胃癌新发病例和303例健康对照。结果发现,随着吸烟年数延长、每天吸烟量增大及吸烟包年数增多,胃癌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吸烟年限>30年、每天吸烟量>20支和综合指标吸烟包年数>20等因素,均显示出与胃癌有较强的正相关。
我国专家对国内近10年来有关吸烟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现,吸烟与胃癌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即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按性别(男、女)分层进行分析发现,男性吸烟可增加患胃癌的危险,女性吸烟与胃癌的联系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吸烟与胃癌的关系与性别有关,这与国内女性吸烟者较少的现状一致。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