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提示遗传在胃癌形成中起着一定作用,胃癌的发病的可能在我国很高,而且有家族聚集的现象出现。对于胃癌是否遗传这个问题,目前普遍认为,虽然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不如结、直肠癌中那么重要,但胃癌的家族史仍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因为胃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的可能高于普通人群2~3倍。
一、胃癌的类型与遗传
有研究机构对我国北京、上海、西安、福州等九城市752例胃癌病倒对照研究的结果表明,有家族肿瘤史者患胃癌的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而弥漫型胃癌与家族的关系密切。目前许多国家胃癌呈下降趋势,调查分析结果肠型胃癌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下降,而弥漫型则下降缓慢。
二、染色体畸变与胃癌遗传
癌症的家族遗传现象,目前认为可能由染色体畸变引起,这种染色体畸变有时会遗传给后代,但这种遗传并不是直接的癌症遗传,而是个体易发生癌症的倾向。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时,可增加对胃癌的易感性,不能及时把突变细胞消灭在萌芽阶段,导致胃癌发生。
三、血型与胃癌遗传
ABO血型的研究表明,胃癌与A型血有联系,但仅与弥漫型胃癌有关。Correa报道,164例弥漫型胃癌的49%为A型血占38。3%。弥漫型胃癌与A型血有联系是一个遗传的倾向。近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在人类癌症研究中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癌症是激活的细胞基因的显性作用。这实质上是由于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破坏了控制和调节正常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协调性,从而导致细胞的异常繁殖。但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胃癌病因中的作用较为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四、免疫因素与胃癌遗传
1980年Correa从流行病学角度把胃炎分为自身免疫型、高分泌型和环境型。认为自身免疫型主要与免疫机制有关,常有恶性贫血,病变主要累及胃底及胃体,后期常导致全胃萎缩,有遗传倾向。在哥伦比亚的调查发现,慢性萎缩胃炎符合常染色体阴性遗传法则,是否发病受年龄和母亲的影响较大。
五、胃癌中的基因遗传因素
近年来发现了ras、c-myc、c—erbB-2、p53、nm23等消化系肿瘤癌基因标志,他们有的可出现于各种肿瘤,表现为普遍性,有的则只限于个别肿瘤或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标志,他们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某种联系。
1、ras基因这是很早被确定由突变方式被激活的细胞癌基因,研究发现有ras基因点突变的患者其局部淋巴结的转移的可能明显高于无点突变者,且常处于较晚期的临床分期,测定ras基因点突变对拟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均有一定帮助。
2、p53作为抑癌基因,是细胞增殖的调控因子,与人类消化道肿瘤发生关系密切。p53基因突变、失活和某些癌基因的激活,共同促进了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人体内P53蛋白存在两种形式:野生型(wild type)和突变型(mutant)。前者对细胞增殖及转化有抑制作用,后者失去了前者的生物学功能,导致细胞转化和过度增殖,产生肿瘤生长优势。p53因其在人肿瘤组织中的突变较常见而成为癌症研究的热点,胃癌E)53基因突变的发生的可能约为50%~57%,突变点发生在第5、6、7、8外显子,各期胃癌都可发生p53基因突变,但以晚期及转移者多见。采用互补DNA序列分析,对原发性胃癌及其转移的细胞系进行比较发现:原发眭胃癌有25%发生p53基因突变,胃癌转移者有83%发生1353基因突变。
3、c_myc基因位于第8号染色体长臂,编码分子量为62 000[),由43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对胃癌各级病变中c—rnyc:基因表达产物的研究观察表明,c-myc·基因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处于低表达状态(可能与正常胃黏膜的增殖与修复有关),而癌前病变中则有较高的表达比例,并随病变的进展呈上升趋势,提示连续观察胃黏膜异型增生病变组织中c_rnyc: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对病变进展的监测有指导意义。
4、c_erbB-·2基因 又叫nekt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q21,编码一个185kD蛋白,其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十分相似,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胃管状腺癌常发生rerbB一2基因扩增,并伴有c—erhB_2蛋白的过度表达。且c—erbB2的表达与胃癌有无转移、预后等临床行为密切相关。
5、癌基因(;yclin D1是一种细胞周期调控基因,位于染色体11q13,其过度表达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乳腺癌、食管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有明显的Cyclin D1扩增和过表达。胃癌组织的Cyclin D1基因蛋白进行检测发现44%的贲门癌和50%的胃其他部位癌有该蛋白表达,且与患者年龄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可见该基因在胃癌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Rb基因这是经典的抑癌基因,位于人13号染色体长臂上,其产物为核内磷酸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在细胞周期中,Rb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呈周期性变化,并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近年来人们对Rb基因的抑癌机制研究发现,其作用与一类转录因子DRTFl/E2F有关。Rb蛋白与DRTF/E2F结合,使之处于非活化状态,导致DNA复制所必需的蛋白质表达障碍,细胞不能进入S期。若Rb被磷酸化,并与DRTF/E2F解离,将导致细胞丧失抑制DRTF/E2F的能力而进入非正常增殖状态,进而产生肿瘤。此外,一些致癌病毒的基因产物,如腺病毒Ea的大T抗原和E7等,可通过分离Rb与DRTF/E2F的结合而解除细胞株约75%有p16基因缺失或突变,超过P53基因50 9/5的突变比例,这一事实预示着p16基因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7、p16 p16基因的抑癌机制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并与癌基因Cyclin D1、抑癌基因Rb有密切联系。Rb基因的表达产物Pll0 R增殖抑制,导致肿瘤产生。现已发现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均存在Rb基因的缺失与重排,同时确定有Rb基因异常的均为黏液腺癌。这一结果说明,Rb基因的失活参与某一类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1994年,美国的Kamb等报道了一种新型抑癌基因一一p16肿瘤抑制基因,该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短臂上(9p21),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研究发现:来源于肺、乳腺、脑、骨、皮肤、膀胱、肾、卵巢等部位的癌Rb蛋白的活性能否保持与p16有关,Rb蛋白如与促进细胞分裂的某些转录因子结合,可抑制转录因子的活性,Rb蛋白若被磷酸化,则不能与转录因子结合。此时转录因子可重现活性。Cyclin D1与C[)K4结合可催化Rb蛋白的磷酸化,而p16可与Cyclin D1竞争同CDK4结合,抑制CDK4的活性,使Rb蛋白不被磷酸化,保持活性状态。此外,在p53功能缺乏的细胞中,p16m RNA水平升高,表明p16可被p53负性调节,p53功能失活,可激活p16 mRNA的转录和(或)降低.p16 mRNA的稳定性。Lee等对胃癌的分析研究发现,p16点突变主要见于胃癌细胞系,原发性胃癌中p16突变和缺失不常见,其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DNA异常甲基化所致的mRNA转录障碍有关。
8、nm23这是新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它位于17号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表达产物位于细胞表面。nm23可发生缺失突变,转移灶瘤细胞中该基因降低,瘤细胞转染该基因后转移潜力下降。实验研究发现,nm23的产物能促使微管聚合,对抗mtsl基因产物的作用,两者共同调节细胞微管的聚合状态,改变细胞的黏着能力和迁移能力。nm23与胃癌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它与p53共同介导癌细胞的转移,发生转移的胃癌呈现明显的nm23低表达。
遗传素质对胃癌的发病亦很重要,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以及可发生于同卵同胞,都支持了这种看法,而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素质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
另外,遗传因素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无论是方法上还是样本获取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尚需进一步的深入。
那么,胃癌和遗传有关是不是就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胃癌患者的下一代都会生癌?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细胞分成体细胞、生殖细胞两大类,如肌肉细胞、骨胳细胞、神经细胞,上一代和下一代无直接的联系,只有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才是沟通父母与子女遗传信息的细胞,当父、母亲生殖细胞里的DNA发生了癌变,他们子女身体里的所有细胞获得了这种改变了的遗传信息,就可能发生癌变,这是一种“遗传型”的癌。而体细胞的DNA在后天环境中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癌细胞,那么由这个细胞分裂而生成的子细胞仍是癌细胞,它不会影响生殖细胞里的DNA的癌变,所以这种癌细胞不会遗传给子女,这就是“非遗传型”的癌。
因此,并非胃癌都会遗传,有胃癌家族史的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虽然可能因遗传而患上胃癌,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应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另一方面要更加注意防癌,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带有家族胃癌遗传基因 11名堂兄妹集体胃切除
胃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调查发现,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比较著名的如拿破仑家族,他的祖父、父亲以及三个妹妹都因胃癌去世,整个家族包括他本人在内共有7人患了胃癌。
在比尔斯·布拉德菲尔德做完胃切除手术2个月后,他和他那些十余年未曾谋面或根本不曾相见的堂兄弟姐妹(上图)近日齐聚一堂。由于被确诊患上遗传性胃癌的可能达到70%,这个大家族的11名堂兄弟姐妹先后接受了胃切除手术。布拉德菲尔德是他们中一个接受手术的家庭成员。
遗传性胃癌
据美联社18日报道,祖籍新西兰的布拉德菲尔德家族有遗传性胃癌史。比尔斯的祖母戈尔达于1960年死于胃癌。她把这种基因遗传给自己的7名子女,其中6人在他们四五十岁时相继因癌症去世。
科研人员1998年发现了布拉德菲尔德家族中存在的遗传性病变基因CDH1。携带这一突变基因的后代将有70%的可能患上胃癌。
在布拉德菲尔德家族的18个孙子孙女中,其中戴维·艾伦已于2003年死于这种家族遗传玻未雨绸缪,此后不久,余下17人都接受了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他们中11人携带这种家族遗传性胃癌的突变基因。
对此,美国癌症学会认为,布拉德菲尔德家族的这种遗传性胃癌是极其罕见的,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00个家族有患这种“怪脖的可能性。
胃切除手术
获知遗传了祖母的突变基因后,布拉德菲尔德家族的11名堂兄妹面临着艰难抉择:冒着可能死于癌症的风险继续生活,或者将自己的胃部器官完全切除。
不愿继续生活在无助和恐惧中,11人均选择了后者。其中,包括52岁的迈克·斯拉堡在内的6个堂兄妹在斯坦福接受胃切除手术,其余5人就在家附近的医院接受了胃切除手术。
手术中,医生把他们的胃和胃周围的淋巴组织全部切除,并把食道的底部与肠道连结,从而形成一个“胃袋”。这样,病人日后就只能通过小肠消化食物了。
术后恢复
琳达·布拉德菲尔德手术后用了1年时间才逐渐适应没有胃的生活。据她透露,起初她每天很多食用800卡路里的食物,而且对饮食种类也有严格限制,只能进食温和不刺激的食物。
慢慢地,琳达可以吃一些诸如卷心菜、莴苣之类的蔬菜,但是白面包对她来说很难消化。不过琳达表示,“没有胃的生活也是相当惬意的”。
科研人员目前还无法判断把胃全部切除带来的长期影响,他们正在对接受手术的11人进行跟踪观察,以确定手术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而对于布拉德菲尔德家族这11名成员来说,切除胃也并非万无一失之举,在2010年前,他们还要进行类似的基因检测,以判定是否真的“躲”过了胃癌。
胃癌的防治原则
1、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烟熏、盐Z、油炸食物,戒烟酒、宜多吃维生素E丰富的如水果蔬菜等,食物要储好,加工和烹饪要得当;
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胃溃疡、恶性贫血、胃息肉等要积极治疗和定期追踪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癌变加以治疗。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胃癌传染吗? 下一篇:胃癌化疗后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