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腺癌:食管原发性腺癌比较少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单纯腺癌: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核呈圆形、卵圆形或杆状,细胞核极相与细胞长径相平行,核染色质较粗,细胞可构成近似圆形的腺腔。
B.腺鳞癌:包括腺棘癌和腺鳞癌。腺棘癌组织中有两种成分混杂存在,但腺癌组织呈明显的恶性,表现为细胞质较小,细胞核较大,核异形性明显,核染色质较粗,构成完整或不规则的腺腔样。在腺癌组织中,有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细胞,细胞质丰富,核小,无异形性,甚至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物质出现。这种良好的鳞状上皮,呈明显的良性形态,临床预后一般较好,故当前多数作者称之为腺棘癌,或腺癌有鳞状上皮化生。腺鳞癌组织学图像,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均呈明显的恶性,两者细胞均有异形性。但腺癌部分有明显的腺腔结构,鳞状上皮部分亦呈恶性形态,有明确的多角形,有时可见到角化或细胞间桥(图7)。
C.黏液表皮样癌:组织来自腺导管或腺泡,瘤组织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组成,一种为表皮样细胞,瘤细胞呈多角形,胞浆或呈鳞状上皮样,或很小、呈基底细胞样,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细胞核深染,分裂象很少,这种表皮样细胞,多呈丛状;另一种为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细胞体积较大,胞核圆形,较小,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核位于高柱状细胞的基底部,瘤组织构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腺腔样。上述两种细胞,混合存在,而表皮样细胞一般见于柱状细胞的基底部。
D.腺样囊性癌:在组织形态上应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一致,即在不同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团块中有大小不等的腺腔,被覆黏液分泌细胞,分泌数量不等的黏液。有时形成黏液糊状。其组织发生尚无定论,有的主张来自食管黏液腺,有的认为系胚胎残余的柱状上皮癌变时可同时有向鳞状细胞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鳞状细胞成分常见基底样细胞(所谓中间型细胞),也是一个证据。
对于食管下段腺癌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有不少所谓食管下段腺癌的病例,实际是胃贲门腺癌侵犯食管下段。诊断食管下段腺癌应符合下列标准:①腺癌是来自食管的黏膜组织或腺体;②应尽量确定癌组织与胃贲门柱状上皮鳞状上皮交界的相对位置。如能判断在交界处以上尚有一定距离则更佳;③若癌组织在食管确系原位癌,分化差时必须有特殊染色证实。
③未分化癌:在食管未分化癌中,主要为小细胞未分化癌(small cellesophagus caeinoma ,SCEC),大细胞未分化癌极其少见。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中,绝大多数为燕麦细胞癌型,这型癌细胞较小、圆形、卵圆形乃至梭形不等,可见典型燕麦状癌细胞,胞浆甚少,多呈裸核,染色质密集而深染,分裂象多见。排成大小不等片块或弥漫生长,其间可有少许纤维性间质,癌组织中也见假腺样排列区域。嗜银染色,癌细胞多阳性,电镜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
文献报道SCEC发病的可能为0.05%~5.5%,并非少见。SCEC与食管鳞癌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和临床症状等无明显差别;而病理组织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两者显著不同,与肺小细胞癌相似,其主要表现:A.组织学特点,SCEC亦分为燕麦细胞、淋巴样细胞、中间细胞和混合细胞型。B.组化和免疫组化,嗜银染色阳性。C.SCEC侵袭性强,淋巴和(或)血行播散早,转移的可能高。
SCEC的组织起源尚有争论,多数人认为源于食管黏膜内的Kulchisky细胞或多潜能原始干细胞,这是由于食管和呼吸系器官同属于原始前肠衍生物。气管与肺的类癌、小细胞癌多认为是来源库氏细胞,即APUD细胞。此外SCEC组化和免疫组化以及超微结构研究亦证明: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APUD细胞特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胃肠道APUD细胞并非来自神经嵴,而是源于内胚层,可能是与胃肠腺上皮同源,即全能干细胞来源;他们推测食管黏膜多潜能原始干细胞充当了食管鳞癌和肺癌以及黏液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燕麦颗粒或非燕麦之储备细胞癌)的先驱,后者还可向前者分化。
④癌肉瘤:较少见,瘤内主要为肉瘤成分,常为纤维肉瘤、少见为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和未分化肉瘤等。癌组织成分较少,多局限在瘤蒂基底部黏膜和黏膜下层,少数可浸润肌层。
3.食道癌的组织发生学 食管黏膜癌变的基础病变包括慢性食管炎、食管上皮增生和异性增生。从大量的研究工作来看,在食道癌高发区的居民中,慢性食管炎的发病的可能较高,同时由某些原因所造成的食管上皮异型增生也很高,这是食道癌高发区居民食道癌发病的可能高的基础。食管上皮的一般性增生是癌变的基础,一般不作为癌前病变。而食管上皮异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根据对重度异型增生的细胞学追踪观察发现,重度异型增生5~8年的癌变比例为15%~20%。
从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可以看到,食管上皮的增生与异型增生均是从基底细胞开始的。随着病变的进展,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的上皮细胞形态学表现为增生或异型增生,核增大,核染色质增粗,核仁突出,分裂象增多。随着上皮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顺序,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DNA含量发现,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的DNA均为二倍体或近二倍体,而异型增生DNA分布均以增殖倍体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非整倍体出现,DNA合成明显增加。
一般认为,食道癌的发生是由增生→异型增生→癌变的系列演变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食管的基本背景(如炎症、增生、异型增生等)的基础上,上皮发生一系列增殖性改变。在这个基础上,由某些因素导致上皮细胞的突变,由良性增殖变为恶性增殖,发展为不可逆转的食道癌。一般认为食道癌的发生可能循以下模式:
很多食管疾病被认为是食道癌的癌前病变,如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溃疡性食管炎、食管狭窄症、白斑症、Hummer-Vinson综合征、巨食管症、食管失弛缓症等,但上述这些病变在我国食道癌患者中发生的人数并不高,在我国它们可能不是食道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4.扩散与转移 食道癌的扩散和转移有途径
(1)食管壁内扩散: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有丰富的纵形淋巴管互相交通,癌细胞可沿淋巴管向上下扩散。肿瘤的显微扩散大于肉眼所见,因为切下的食管标本短缩较多,尤其在甲醛固定后更多,其确实的扩散程度不易肯定,但认为向上扩散的距离远比向下为大,文献报道肿瘤上端切缘阳性与吻合口复发有关。向上扩散超过肿瘤缘5~6cm者并不少见,甚至有达10cm者,但向下扩散一般不超过5cm。有时癌细胞沿食管黏膜下扩散并非连续性而呈跳跃性的,因此手术切除足够的长度是十分重要的。
(2)直接浸润:这是食管管壁浸润的进一步发展。癌细胞由黏膜向外扩展,达食管外,并侵入邻近器官。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累及的器官也不同。食管上段癌可侵犯喉、气管、甲状腺及颈部软组织。中段食道癌以侵犯气管、支气管、肺、纵隔和主动脉为主。下段食道癌以侵犯纵隔、贲门、心包及胃等腹腔脏器。食道癌侵及纵隔的达到20%,而且中下段食道癌侵及纵隔者基本相同,前者19.5%,后者20.6%。因此,常有广泛的纵隔炎症,引起肺炎及肺脓肿形成。当侵及主动脉时可造成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3)淋巴道转移:食道癌淋巴道转移途径与正常的淋巴引流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是纵行方向引流,纵行淋巴管是横行淋巴管的6倍,所以淋巴结的转移主要也是区域性和上下双向性的转移。首先主要是肿瘤所在部位的食管旁淋巴结,然后是颈段的颈深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胸上段的大部分沿食管旁向上至颈部淋巴结;胸中段的则既有向上到胸上段食管旁、气管旁淋巴结,甚至到颈部各组淋巴结的,也有向下到贲门旁、胃左动脉干等处淋巴结的转移,以上行为多;胸下段的也是上、下双向的转移;但以下行的转移为多。淋巴道转移的区域,受许多因素影响,Posllethwait综合9篇尸检材料,其淋巴结转移部位。
(4)血行转移:比较少见,主要见于晚期病例,常见转移至肝、肺、骨骼系统,还有少数转移到肾、肾上腺、腹膜、心和脑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