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睑板腺癌概述
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在眼睑部发病,又称做麦氏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皮脂腺的恶性肿瘤。在眼眶恶性肿瘤中睑板腺癌的发病的可能很高,占第二位。在性别方面,女多于男。在发病部位上,下睑多于上睑。它的恶性程度,根据分型不同而差异很大。恶性程度低的历时多年,缓慢增大,恶性程度高的则发展快,造成早期转移。故凡在40岁以上,而有反复发作的霰粒肿样病变时应引起重视。睑板腺癌无特殊检查方法,肉眼观察即可。
二、睑板腺癌的症状
早期很少有自觉症状,局部表现为皮下结节,质硬,与皮肤不粘连,颇似霰粒肿,有的误认为霰粒肿手术切除术又复发。
肿块继续增大后可在结膜面上透见黄色结节,表面不平,继而形成溃疡,出现菜花样肿块,触之易出血。分化程度较低者,通过淋巴管可以较早的向耳前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转移。
三、睑板腺癌的诊断依据
1、老年女性多见。
2、好发于上睑,早期肿瘤局限于睑板内,与睑板腺囊肿相似,呈小结节状隆起,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无疼痛,与皮肤不粘连,相应部位的睑结膜面充血。
3、肿瘤生长缓慢,晚期于皮肤面或结膜面可见黄色结节,破溃后呈黄白色分叶或菜花样,易出血。
4、有的可向眶内发展,导致眼球突出和运动障碍;还可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及内脏。
5、早期应与睑板腺囊肿鉴别,尤其是老年人复发性者。晚期要与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肋癌鉴别。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四、睑板腺癌的疾病鉴别
睑板腺癌在临床上主要和下列三种病变相鉴别:
1、霰粒肿
⑴霰粒肿大多离睑缘较远,完全位于睑缘的霰粒肿比较少见。反之,癌期组织容易沿着睑板腺导管蔓延,故睑缘受累者多见。
⑵形态上这二者在早期阶段是十分相象的,不过在癌瘤,其病变表面的结膜往往比较粗糙,并且有时见到黄色的斑点。在霰粒肿病变处结膜一般呈青灰色或稍充血,表面一般是光滑的。
⑶霰粒肿切开时,里面可见含一种胶质样内容物,如有继发性感染和液化,就会有灰黄色液体从切口处溢出。在癌瘤则是质地硬而脆的黄白色肿瘤组织。霰粒肿自动穿破后,可形成息肉样肉芽组织,不象在癌瘤中所见到的那样表面粗糙的菜花样肿物。
⑷青年时期腺体机能分泌旺盛,容易发生霰粒肿。人到老年,腺体趋向萎缩,分泌功能减少,所以在老年人霰粒肿比较罕见。因此在老年人有反复发作的霰粒肿出现时,必须警惕睑板腺癌发生的可能性,很好将切出的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以免误诊。
2、鳞状细胞癌:睑板腺癌在病理上和鳞状细胞癌十分相似,但在临床上这两者却有显著区别。
⑴睑板腺癌好发在上睑;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下睑。睑板腺癌位置较深,在睑板当中或在眼睑皮下深层,而鳞状细胞癌因为起于皮肤表皮,位置一般较浅。
⑵早期的睑板腺癌非常像霰粒肿,早期鳞状细胞癌在皮肤表面似痣或乳头状瘤。晚期的睑板腺癌的年龄比鳞癌还要大些。
⑶睑板腺癌女性患者比男性多,而鳞癌的患者则男性远多于女性。年龄都比较大,但睑板腺癌的年龄比鳞癌还要大些。
⑷两者都可以发生转移,但鳞状细胞型睑板腺癌的转移的可能60%)比鳞状细胞癌的转移的可能(10%)更高些。
3、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单纯根据病理,非常容易误诊为基底细胞癌,因此应当结合临床方面的表现进行鉴别。
⑴睑板腺癌病变位置较深,在皮肤和结膜之间,基底细胞癌一般多起源于皮肤表皮,病变位置较浅,病变部位多位于下睑近内眦处。
⑵早期的睑板腺癌似霰粒肿,晚期在皮下形成核桃状分叶的硬块,溃破后,有黄白色癌组织暴露,形似菜花状。基底细胞癌早期似痣,晚期则形成硬底潜行卷边的典型蚕食性溃疡。
⑶睑板腺癌患者女性比男性多;在基底细胞癌,则男女约略相近。
⑷基底细胞型睑板腺癌的转移的可能约为40%,而皮肤基底细胞癌则基本不发生转移。
五、睑板腺癌的治疗
不治可因溃疡出血,感染或衰竭致死。放疗对此类癌肿不甚敏感,故只能把放疗作为辅助。手术治疗尚较有效,对分化型者,如病变较小,未超出眼睑本身,仅作局部切除即可。只要手术时切除完全,一般很少复发。也可配合中药来进行术后防复发的治疗。
一般采用补气养血的“扶正固本胶囊”或“参灵胶囊”,通过提高免疫功能来对抗放化疗中白细胞低下、腹泻、呕吐等症状,并调养术后、放化疗后气血虚弱的症状。同时具有养血滋阴的功效,对抗放化疗治疗中和治疗后引起的气血阴虚(口干、舌燥、阴虚咳血及血热出血等症状)和预防放化疗合并症(如放射性肺炎等)。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消化科肿瘤专家陈英笙主任指出,睑板腺瘤在眼眶恶性肿瘤中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晚期可向眶内扩展,倾入淋巴管,并发生转移。因此,睑板腺瘤的早期发现,对其治疗也同样存在重大的意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