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网织细胞瘤概述
血管网织细胞瘤属血管源性无包膜肿瘤,是良性肿瘤的一种,占颅内肿瘤的1.3%~2.4%。多为单发,该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90%以上位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延髓、脊髓,但幕上罕见。临床症状因肿瘤位置和性质而异,患者多合并有其他脏器的血管瘤性病变或红细胞增多症,视网膜和脑内同时发生肿瘤者称Von Hippel Lindau病。
二、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表现
(一)临床表现
1、约90%病人有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常见视乳头水肿日久致视力减退。小脑肿瘤大多有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走路不稳、亦常有头晕、复视,少数有强迫头位、 听力减退,9~11颅神经麻痹,轻偏瘫及偏侧感觉障碍,大脑半球肿瘤依所在部位可有不同程度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偏盲等。
2、10%~15%的病人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亦相应增多。周围血象红细胞可达6×10/L,血红蛋白可达220g/L。肿瘤切除后红细胞增多在2周至1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
(二)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①囊肿型:小脑半球较大的囊性低密度区,CT值为10HU左右,平扫可见等密度的壁结结节,由数毫米至2cm不等,肿瘤边缘清楚;
②实质型:平扫时肿块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缘不光滑或有尖状突起。
③瘤周可有水肿,亦可无水肿。可伴幕上脑积水。
④增强扫描时壁结节或实性肿块明显均匀强化。
2、MR表现:
①病变多位于后颅窝(小脑半球、蚓部),类圆形,边缘多清楚锐利,轮廓光整。
②肿瘤多表现为一个均匀的囊性病灶和一个小壁结节突入其中;T1加权囊性区为低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T2加权囊性区为较高信号,结节为相对低信号。
③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入灶内。
④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其周围的囊性区无强化。
⑤第四脑室常受压,引起幕上脑积水。
三、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
1、诊断依据
在成人有小脑肿瘤症状者,除常见的胶质瘤外,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发现并发有视网膜血管瘤、内脏囊肿或血管瘤、红细胞增多症,或有家族史,诊断基本可以确定。但大多数病人需经CT扫描帮助诊断及定位。
CT扫描实质性肿瘤显示为类圆形高密度影像,密度常不均匀,囊性者显示为低密度,但一般较甚囊肿密度为高,边缘欠清晰,有时可见高密度斑块突向囊腔内。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影像增强。肿瘤周围可有低密度水肿带。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病程长者可呈颅内压增高征象。
2)脑血管造影:经股动脉插管作椎动脉造影或颈动脉造影,可作定位诊断,同时可以看到肿瘤病理血管,显示为一团细小不规则的血管网及肿瘤染色,有时可见较大的供应动脉。
3)此外CT扫描、MRI检查均显示出其特有的征象(见影像学表现)。
四、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治疗
1、手术切除肿
囊性肿瘤经探查穿刺证实后,先切开囊腔吸出囊 液,将自囊壁突入囊内的瘤结节沿其周围剥离,全部切除。对瘤结节无明显突出而隐蔽在囊壁内者,应仔细寻找,发现颜色厚度异常处,予探查剥离,找到瘤结节,予以切除。单纯引流囊肿, 只能获得一时的症状缓解,常于数年内症状复发。一般囊性肿瘤易予全部切除,可以治疗,死亡人数较低,在5%以下。
2、伽玛刀治疗
由于血管网织细胞瘤由幼嫩血管组织和肿瘤细胞组成,边界清楚,因而是伽玛刀治疗的良好适应证。而且,因为大约有20 %的血管网织细胞瘤病人合并有Von HipPel - Lindan ( VHL )综合征,常规显微手术不适于治疗这种多发性的血管网织细胞瘤,而此类肿瘤体积小、边界清而富于血管,因此,是放射外科治疗的理想靶灶。
3、中医药治疗
以慈丹胶囊为主要抗癌药物,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有质量的生存时间。在药疗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加入特定增强治疗结果用药,充分发挥中医抗癌的整体优势,激发人体抗癌因子活力,在短期内迅速、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长。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