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发病部位多为面部,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的外貌损害,影响美观。其发病的可能在全球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年轻女性发病的可能增高。目前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放疗、局部5-Fu治疗、干扰素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化疗、姑息诊疗理念及维生素A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各有其局限性。
下面筛选门诊23例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男9例,女14例,很大年龄87岁,很小年龄36岁。平均为51.2岁,病程为2个月~3年,皮损开始均为灰白色小结节,表面常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结节缓慢增大,大多数中央发生溃疡,个别为扁平斑块,2例患者皮损颜色为棕黑色。发病部位:鼻及鼻周9例,眼睑5例,前额2例,颞部4例,耳廓3例。
治疗方法: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按皮纹方向菱形切除基底细胞癌周围皮肤。21例直径小于2cm,仅切除癌周围皮肤0.3~0.5cm,切除深度达癌下正常组织0.5cm。
2例直径大于2cm采用Mob显微外科手术,即以肿瘤为中心,沿水平垂直方向将肿瘤分为4部分,先将可见的肿瘤大部分切除,再在距离切口一薄层的临床正常皮肤上做各个部分切缘,对4个部分切缘及肿瘤底层切缘做冰冻病检,结果镜下发现3个切缘有残余肿瘤细胞,进一步选择性的切除肿瘤。
治疗结果判定标准:
手术后仅遗留一线状瘢痕,患者自觉不影响美观;一般:瘢痕较明显,轻度影响美观;不满意:遗留瘢痕较大,明显影响美观。另外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基底细胞癌的复发。
临床治疗结果: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判定手术治疗结果。接受随访的患者绝大部分满意,总体满意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提高。所有患者无复发。
基底细胞癌是来源于表皮或其附属器基底细胞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临床主要分为结节型(包括囊性结节和溃疡结节)、色素型、硬化型及浅表型四种亚型,面部以前三型常见。
结节型初起为一小结节,表面常有一一些扩张的毛细血管,结节缓慢增大,中央发生溃疡;色素型皮损有棕黑色的色素沉着;硬化型界限不清、黄白色萎缩的斑块,似瘢痕。其组织分型有:实体性、角化性、囊性及腺样。
镜下:实体性主要由基底细胞样瘤细胞组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瘤细胞团块或相互联缀的网状细胞条索,外周的瘤细胞高柱状,呈栅状排列,有比较一致的卵圆形核;角化性细胞巢有明显的角化囊形成;囊性有明显的囊腔形成;腺样显明显网状或腺样结构。
基底细胞痛的治疗:目前临床治疗基底细胞癌的方法很多,可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局部5-Fu治疗、干扰素治疗、化疗、姑息诊疗理念及维生素A治疗,这些诊疗理念只能损害基底细胞癌表浅部分癌细胞巢,很难深入真皮,患者痛苦较大,且遗留色素沉着,这样则限制了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手术治疗包括破坏性及切除性治疗,破坏性治疗指外科刮除术、电干燥诊疗理念、冷冻术及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由十痛苦小患者容易接受,但存在癌复发的可能。手术治疗基底细胞癌治疗结果肯定,美容效果好,复发的可能极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基底细胞癌的病理类型,判断切缘有无癌细胞残留及判断有无癌复发的可能。
手术治疗应注意的问题:手术治疗的不足之处是患者有一定痛苦,而且遗留瘢痕。
为此必须严格无菌观念,做好局部麻醉,精细操作,根据基底细胞癌的部位和大小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设计小切口,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术后注意预防感染,密切观察伤口变化,另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为瘢痕体质,对于瘢痕体质需采取方法预防瘢痕增生。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外阴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有哪些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