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中国哲学家孟子就提出道德伦常。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什么是“伦常”,伦指人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常是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伦常”就是人类相处的伦理道德。随着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后,西汉董仲舒首先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后“仁、义、礼、智、信”高度形成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解放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适合当今新时代需要。因此“仁、义、礼、智、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谓之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是天下之正道,庸是天下之定理。孔孟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行为的很高标准。这一观点与晚一个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观点是一致的。经过我们的时代诠释,在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弘扬“仁、义、礼、智、信”推行中庸之道,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我国近百年来的很大失误是教育失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不少民族精英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否定自己的文化。企图通过否定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来实现现代化。结果在中国造成了“科学主义”,导致了西方文化属于统治地位。中共十六大报告说得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经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十六大的报告正扭转近百年来有部分人对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偏激态度。“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在华夏神州已影响人们两千多年,贯穿中华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成为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正确认识并弘扬“仁、义、礼、智、信”是正确认识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长期培育的“仁义礼智信”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剂作用的重要因素,弘扬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
二、弘扬“仁义礼智信”、推行中庸之道、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说的好:“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如何有道德规范呢?早在二千年前,孔子就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孟子以“仁 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和根基。?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与“仁义礼智信”之道德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中华民族的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其二:弘扬它便可以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而以“仁义礼智信”和中庸之道为代表传统美德本身,突出的就是社会群体和谐精神,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仁义礼智信”和中庸之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各阶层矛盾的精神化解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三、弘扬“仁义礼智信”、推行中庸之道、有利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必须要弘扬“仁义礼智信”,推行中庸之道。讲仁爱、重仁义、明礼仪、懂礼让,和为贵,学智慧、守诚信。不断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真正做一个君子,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有忠信诚实、有宽容善良、有为人正直、有勤劳勇敢、有修养礼貌、有仁慈宽厚、有品质兼优”的人。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政协提案--如何营造福建省自主创新 下一篇:卫生言论--在农村实施中医药医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