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可参考积聚、肠僻、肠风、锁肛痔、脏毒及痢疾等病辨证施治。其病大多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多为脾虚胃弱或脾肾两虚,标实多属湿热、瘀毒为患,故治当标本兼顾。?
1.辨证论治?
【脾虚湿热】
主证:食欲不振,腹胀面黄,气短乏力,腹痛拒按,便稀或溏,或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苔黄腻,脉滑数或沉细滑。?
治则:健脾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方药:苍、白术各10g,生薏苡仁30g,云苓10g,厚朴10g,白英30g,龙葵30g,藤梨根30g,败酱草30g,白头翁20g,延胡索素10g,川楝子10g,川连粉3g(冲)。?
【湿热瘀毒】?
主证:腹痛腹胀,痛定拒按,腹有包块,矢气后胀减,便下脓血粘液,或里急后重,或便溏便细,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理气化滞,祛瘀攻积。?
处方:慈丹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扶正固本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
方药:三棱10g,莪术10g,川楝子10g,木香10g,厚朴10g,尾连20g,败酱草30g,红藤20g,半枝莲30g,土茯苓30g,藤梨根30g,马齿苋30g,白英30g,儿茶10g。?
【脾肾寒湿】
主证:患者久泻久痢,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喜睡懒动,肠鸣而泻,泻后稍安,腹痛喜热,甚则肢凉怕冷,苔白,脉沉细尺弱。?
治则:湿肾健脾,祛寒胜湿。?
处方: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扶正固本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
方药:党参20g,苍、白术各10g,云苓10g,故纸10g,吴萸10g,肉蔻10g,五味子10g,干姜6g,黄芪20g,老颧草10g,石榴皮10g。?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清热燥湿加茯苓、黄柏、黄连、党参。清热利湿加猪苓、竹叶、瞿麦、木通。分利止泻加车前草、泽泻、腹皮、猪苓。化食导滞加焦三仙、内金、熟军。固涩止泻加石榴皮、椿根白皮、肉豆蔻、诃子肉、粟壳、儿茶、老鹳草、赤石脂、禹余粮(其中儿茶、老鹳草为郑伟达教授经验用药,对腹泻有效。)止血消肿加地榆。槐花、仙鹤草、大小蓟、三七、血余炭、蜂房。止痛消胀加延胡索、白屈菜、生蒲黄、五灵脂、沉香、乳香、赤芍、莪术、腹皮、厚朴、乌药、川楝子。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酒军、秦皮、葛根、延胡索。?
肠癌总属本虚标实之候,病程中每见虚实夹杂之证,如脾虚兼湿热者有之,血瘀兼气血亏虚者亦有之等等。治疗中当以辨证为主,权衡轻重,不可拘于一隅。肠癌早期,多以湿热,瘀毒偏盛,治以祛邪为主,晚期则脾肾阴阳气血俱虚,治当以扶正固本为主。?
2.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大肠癌已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从邪、正方面情况分析,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可获得较好效果。?
早期患者以完全医治手术为主,手术后不用化疗,服以扶正祛邪中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中、晚期患者,有的可作手术前放射治疗,但仍应争取手术完全医治或姑息性切除,再以化疗放疗及中药治疗,以巩固治疗结果。晚期患者已不适于做手术治疗者,可配合化疗、姑息性放疗及服用中草药,慈丹胶囊、癥消癀(癥痛康)配合放疗,以延长生存期。?
临床上已作完全医治性切除,但已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癌细胞已浸润至邻近器官或组织已经切除,手术后可以中药加化疗综合治疗。?
化疗常用药氟脲嘧啶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15mg,每日1次,连续5天,然后改为每千克体重7.5mg,间日1次,总量为6~8g;或用MFV方案(丝裂霉素每周4mg,总量为16~24mg,氟脲嘧啶500mg,每周3次,加入5%葡萄糖静脉注入;长春新碱1mg,每周1次,共6~8周);亦有试用卡氮芥(BCNU)者,每次125mg,溶于等渗盐水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两天,每周重复1次。化疗期间配合中药以减轻不良反应,并以中药扶正祛邪方药治疗。?
大肠癌治治疗结果果及预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病变是否是在早期及细胞分化的程度。病变局限在肠壁内的5年生存的可能较高,已侵透肠壁全层则预后较差。如有淋巴结转移,则5年生存的可能更低。
在大肠癌中,结肠癌、直肠部癌及肛管癌,由于部位不同,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肛门部癌的细胞形态与结肠及直肠癌不同,其中2/3是鳞状细胞癌,1/3是基底细胞癌,故手术以局部切除为主,肛管癌应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放疗有一定效果,而药物治疗对肛门部癌症效果不佳。?
晚期肛门部癌症有菜花样肿物或溃烂时,除内服汤剂中药外可以下方煎水坐浴浸洗,每日2-3次。?
坐浴方:苦参30g,五倍子30g,龙葵30g,马齿苋4g,败酱草30g,黄柏10g,土茯苓30g,山豆根20g,黄药子30g,枯矾30g,冰片少许(后下),漏芦30g。?
3.案病
例1:刘某,女,38岁,1993年4月25日初诊。患者于1992年11月13日经龙岩市医院钡餐检查示:结肠癌。于11月18日行手术切除,术后一段时间恢复尚可,但不久出现肝区疼痛。1993年4月13日回院复查示:肝左右分别见一范围2.3cm×1.5cm回声团,1.8cm×1.8cm低声团。诊为结肠癌结肠术后肝内转移性病灶。症见:肝区闷痛,近2周反复发热39℃左右,用消炎药退热未效。每次发作时,先感微冷继即发热,一直发热3~4小时或整天。除疲乏外,其余症状不多。望诊: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情略现焦急;舌质舌苔均正常。切诊:腹诊正常,肝脾不大,两手脉象均弦。辨证:观其六脉皆弦,定时发热,知为邪居少阳之证;久病入血,邪郁血分,闭而不解,热作有时,就为少阳郁热之证。治则:和解少阳,清热凉血,化积祛聚。方药:复方莪术消瘤胶囊、仙鹤益寿胶囊各8盒,每日4次,每次3粒;癥消癀(癥痛康)30瓶,每日3次,每次1g,温开水送服。汤药: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潞党参15g,地骨皮15g,青蒿15g,白薇15g,生地12g,白及10g,水煎服10剂。?
二诊(同年5月21日):服完上药情况很好,虽距上次发热才10余天,但感到自服药后身体轻快,精神转佳,舌脉同前。仍投前方各一疗程。?
三诊(同年6月10日):发烧未再作,B超复查示:肝内正常,未发现低回声团。今仍以上方丸药连服2个月,以巩固治疗结果。?
1997年6月27日追访:一直未再复发,也没有欲发病的感觉,正常上班,精神健旺。??
例2:刘某,男,72岁,干部。1999年因排便不正常,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2000年3月做γ-刀治疗后,肠道出现粘连、水肿,排便困难。2000年7月手术完全医治,连续经过5次化疗,出现头晕、心悸,易感冒等症状,血象降低; 曾在当地服用过中药治疗。2000年12月19日,CT检查提示:直肠癌复发,而于2001年8月18日就诊。临床诊断: 直肠癌术后复发。中医辨证: 湿热瘀结 气血两亏。治宜气血双补,清热化瘀,利湿散结。予以:慈丹胶囊 60粒×10盒,5粒/次,4次/日,饭后服;汤剂:党参10g,炙黄芪12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葛根10g,龙眼肉10g,远志10g,大枣6枚,15剂,1剂/日,水煎服。
二诊(2001年9月10日):患者服药后,头晕、心悸症状减轻,连平日的尿频、尿痛现象也有好转,要求继续服药。用药不变。嘱之:将汤药变为食疗,平日可常用花生米和大枣数枚煲汤服用。?
三诊(2002年6月15日):经过2个疗程的服药调整,患者直肠癌复发处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继续发展,唯有血小板、白血球仍低于正常值。处方调整为:复方莪术消瘤胶囊60粒×10盒,5粒/次,4次/日,饭后服,扶正固本胶囊60粒×10盒,5粒/次,4次/日,饭前服。汤剂:仍用一诊处方加焦三仙30g。?
患者直肠癌手术已近四年,几经检查没有出现肝、脾、肾等器官异常,生活得很愉快,有时还和医生进行交流,并把自己的治疗过程及慈丹胶囊的功效介绍给其他病友,希望他们也能高质量地生活,重新获得新生。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肿瘤治验之贲门癌 下一篇:肾癌 肾盂癌 输尿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