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包括手太阴肺与足太阴脾,并与手足阳明相表里。但在伤寒六经分证中,太阴病脉证辨治,是以太阴脾与相应的胃肠感受寒湿之邪,伤及脾胃阳气而出现的中焦虚寒证为重点来论述的。如第二七三条太阴病提纲,可看出其临床表现一般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按,或下利清稀,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为特征,而以腹满时痛为主要表现。这些现象与脾阳素虚,易为寒邪所伤,导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寒湿停滞有关。故治宜温中健脾以散寒温,方用理中汤或四逆汤为主。?
在伤寒六经分证中,太阴病多属里虚寒证,阳明病多偏里热实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二者互为表里,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彼此协调,升清降浊;在病理上可由治法不当而互为转化,如阳明主燥土,病变上可因胃腑燥热偏盛,阴液不足,使内陷之邪从阳化热灼津,致燥与肠中糟粕相结而成燥热实之阳明证。治疗上若以苦寒攻下太过,实热虽去,但伤及胃气也损脾阳,可使病情转为太阴虚寒证。同样,太阴湿土之脏病多由寒伤脾阳,致运化失职,寒湿内壅,引起腹满泄利,故治疗上多以温中健脾之品。但若温阳太过,也能致燥为热,病情复转为阳明胃热证。因此临床上表现为热实成阳明,虚寒成太阴,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少阳三焦与温病三焦在证治上的区别 下一篇:少阴病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