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伤寒六经分证,可知少阳属三阳经的范畴。但仲师未明言它属半表半里证,只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8条中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及与小柴胡汤的论述,后人即据此而言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如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中写道:“《经》曰……'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
我们认为,少阳是半表半里证,可从少阳在三阳经中的经络循行路线、临床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少阳经络 循行路线是居于太阳与阳明之间。太阳主表,其经脉循行于项背;阳明属里,其经脉循行于胸腹;而少阳经脉循行于人身两侧,其位外邻太阳之表,内近阳明之里,故谓半表半里。?
少阳病是外感病六经分证中的一类证候。其发病多由太阳传入,也可外邪直犯少阳。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由厥阴转出少阳。由于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邪侵犯少阳,因病邪既不在太阳之表,又未至阳明之里,故证候的表现既不象表证,又不同里证,而称为半表半里证。它的主要证候是口苦、咽干、目眩(263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96条)、脉弦细等。此外,或可见到与少阳经有关的如目赤、耳聋等症状(263、264条)。少阳病的病理机制是少阳经络属胆与三焦,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气上逆见口苦,热灼咽部津液则咽干;少阴之脉起于目锐眦,且肝胆相表里,目为肝窍,胆热,胆火熏于上故目眩;邪入少阳必影响三焦失枢,经气不畅,胃气失和,而出现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等证。?
至于往来寒热一证,是因少阳病位于三阳经的表里之间,外邪入侵,正气与邪气抗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见往来寒热。若得小柴胡汤之助,则正胜邪却,身濈然汗出而病解。
再如目赤、耳聋等现象亦与少阳经脉循行于耳目有关。?
(2)临床病理特征 三阳病的热型,太阳病属表证,见发热恶寒;阳明病属里证,见但热不寒;少阳病常见寒热往来,它既不同于表证,也不象里证,因此言其为半表半里证。病理表现除口苦、咽干、目眩及胸胁苦满是因本经受邪、枢机不利、胆火上炎所致外,在临床上也可同时出现有太阳与少阳并病(如99条),及少阳与阳明同病的现象(如103、165条),这说明少阳病的临床表现是介于太阳与阳明之间,并且相互影响。故可言少阳病的病理特征属半表半里证。
(3)治疗方法 太阳病邪在表应从汗解;阳明病邪热在里治宜清下;少阳病邪即不全在表,又未至于里,也不在胸膈之上,应禁汗、吐、下,故仲师用和解枢机、透泄半表半里之邪热的小柴胡汤治之,由此可见少阳病的治疗方法是适应于半表半里证的。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阳明病杂谈 下一篇:少阳三焦与温病三焦在证治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