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这部书是有理法方药程序的。理,是指六经辨证之理,前边已加介绍。法,是指治疗的方法和指导治疗的原则。辨证目的在于治疗,用什么方法去治疗,用什么观点去指导治疗,确是临床上一个重要课题。?
《伤寒论》的治病方法,归纳起来有麻、桂的汗法,瓜蒂的吐法,硝、黄的下法,姜、附的温法,芩、连的清法,参、草的补法,柴、芩的和法,蟅虫、蛭的消法等等。中医的治疗八法,从《伤寒论》而体现,后世医家奉为圭臬。临床治疗离不开“八法”的范围,所以,必须在“法”的正确指导下而后进行处方用药。?
《伤寒论》确立了两个前提:一个叫“阴阳自和” ,一个叫“保胃气,存津液” 。
阴阳自和是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阴阳不和则病,使其阴阳自和则愈。因此,在治疗时,要从阴阳的大前提入手得体。?
“保胃气,存津液”,是说治病时要把人、病、药三方面的关系摆正,其中的“人”是主要的。这是因为治病服药、无非为的是人,因此,治病时就不要伤了人,因而提出了“保胃气,存津液”的法则。若没有这个法则,很可能在治疗中先伤了正气,正气先伤,则抗邪无力,而导致了邪气的滋长和发展,则使治疗处于被动。?
伤寒是感受风寒之邪而发病,无论病邪侵袭皮毛,或传入阴经,抑或寒邪直中三阴,所表现的症状都属寒。寒能伤阳,故治法注重护阳、救阳。但若寒邪化热,内传阳明,形成里热实证;或少阴病,阴虚热邪亢极,热能伤阴,又宜存阴。论中有关护阳存阴之举,不乏其例。?
(1)温经通阳,散寒解表 凡风寒之邪侵入皮毛,郁遏卫阳,正气抗邪外向,证见恶寒发热的太阳病表寒证,则用辛温的麻桂之类治疗。?
(2)益卫阳,养营阴 麻桂固是伤寒发汗解表所必用之药,但汗乃营阴所化,若发汗过多,卫气太于固密,损伤营阴,证见身疼痛、脉沉迟,治用桂枝新加汤。其它如固卫阳、敛阴液,用桂枝加附子汤等。?
(3)扶阳逐寒 寒邪伤阳入里,或直中三阴,出现各种阳虚寒证,则用辛热回阳的姜附之类以救逆。?
(4)温阳利水 肾阳衰微,不能化气,水气内停,证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或腹痛或肢体浮肿,用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阳,配苓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等。
(5)宣阳滋阴复液 大凡气血虚弱之人,患伤寒之后,出现脉结代、心动悸,是阴血大虚、真气不续的现象,此时虽有表邪,亦无暇顾及,当先治其里虚,用补血复脉的炙甘草汤。?
(6)清热生津救阴 邪传阳明,胃热津伤,证见发热汗出、心烦、口燥渴,欲饮水数升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里热而益气阴。?
(7)急下存阴 阳明病热邪入腑,灼烁真阴,或少阴病热邪亢极,阴液耗竭,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
(8)育阴清热 少阴病,肾阴素虚,邪从热化,真阴耗损,而致心阳上亢,证见心中烦、不得卧,用黄连阿胶汤滋肾水以降心火。?
(9)滋阴清热利水 少阴病阴虚热化,邪热移于膀胱,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水热互结,证见小便不利或下利、咳、呕、渴、心烦不得眠等,用猪苓汤治疗。
(10)防止伤阴 ①防过下 大承气汤势猛力峻,攻下效宏,为泻热邪入阳明之形成腑实证的要剂,但要掌握中病即止,以免过下耗伤阴液。故原文208条谆谆告诫说:“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方后又云:“得下,余勿服”。233条又说:“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
②防过汗 如服桂枝汤宜“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麻黄汤方后叮嘱“覆取微似汗”。它如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以及汗家、衄家、亡血家均不可发汗等。
以上所举,可知伤寒论治是怎么样采取护阳气、存阴液的措施的。当然,伤寒多为寒邪所伤,寒能伤阳、亡阳,其治法是以护阳、救阳为主,不似温病多伤于温热,热能伤阴、劫阴,治则偏重于保阴、救阴。因此,伤寒和温病相比,护阳与存阴,各有侧重。但在《伤寒论》存阴、救阴的示范下,给后世发展起来的温病学说中的壮水增液、养阴滋阴有极大的启发。?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下一篇:太阳病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