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受了文学的影响,在词句结构上继承了当时的传统,并且沿用了前代的“省文”、“举宾略主”、“插叙”、“倒叙”等笔法。这些文法如果不弄清楚,就会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1)省文 《伤寒论》文字本来就很精练,而有些条文叙述更为简略。有的单提一证,有的单提一脉,其实中间包含着很多意思,需要和其它条文互参,或须依方测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例如太阳病篇许多条文只提“太阳病”,不具主证,实际是包含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不提主证是省文。又如第69条“发汗,若之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是误汗又复误下所产生的变证,所以说“病仍不解”不是指太阳病不解。由于汗下后津液亏损太过,阳气大虚而表现烦躁,依方测证,应当有脉微、心悸、小便不利或厥逆、下利等证候。其他如第37、42、44、63、73、154、155、176、232、244、253、254、255、262、276、320、321、322、334等条文,都是这类笔法。?
(2)举宾略主 有些条文往往不叙主证,或叙主证不全,而偏重于副证(客证)的记述。例如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桂枝汤证的脉一般是浮缓或浮弱,洪大是偶然的。这条是指大汗后,桂枝汤证候还在,虽然脉不浮弱或浮缓而见洪大,还可以用桂枝汤;同时,在应用时应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恶寒发热而脉不洪大,以及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脉洪大而有大烦渴不解相互鉴别。这条的“大汗出”“脉洪大”都是偶然脉证(客证),不述主证是省略。又如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来,衄家是不应用麻黄汤的,但是如果病人体质壮实,表邪壅遏较重,麻黄证悉俱的,还是可以考虑用麻黄汤。这条“脉浮紧,不发汗”是麻黄汤主证,但较略,“因致衄”是偶然证(客证)。其它如第26、33、52、156、169、216、225各条都是这类笔法。?
(3)插叙 有些条文除叙述该条的主方脉证以外,并插叙其他汤证作为鉴别,或插叙病变机转,如果不加辨别,往往会互混不清。例如第23条,其中“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是插述病的向愈机转;“脉微而恶寒者……更吐也”是插述另一种机转并提出禁例,其中有暗示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意思(前条)。本条中“太阳病……一日二、三度发”和“面色反有赤色……身必痒”才是桂麻各半汤主证,中间一段是插文。又如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其中“浮为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是注释“脉浮者不愈”的机理,是插叙。其它如106、134、149、208、244、251、281、328……各条都有这类笔法。
(4)倒叙法 倒叙也叫“倒装”。现代文法上把定语加在中心词组后叫倒装,有时主、谓语也有倒装法,但《伤寒论》的倒装法与现代文法却有不同。《伤寒论》一般条文是首述脉证,次定主方,末述服药后的机转,这是顺叙法。但有一些条文把服药后的机转插在脉证之下,而把主方放在末句,这就叫做“倒叙”。例如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之”应在“发热不渴”下。又如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仍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麻黄汤主之”应在“此当发其汗”下,“服药以微除……”是叙述服麻黄汤后有可能出现的反应现象。其它如第27、56、215、217……各条都属这类笔法。?
(5)对称语 如第12条的“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第247条的“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其它如第111,116,131,134……各条,也都含有这类语法在里面。?
(6)假设语 论中有关日数的记载,如“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伤寒五六日中风”,“伤寒十三日”等,都是大约之语,不可受文字所拘。?
(7)或然词 如论语中得“若”、“必”、“法当”等。?
(8)通假字 如“内”同“纳”;“ 蚘”同“蛔”;“亡”同“无”;“寒”同“痰”(但“亡”、“寒”不完全当“无”、“痰”用。)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伤寒论》之领会辨证论治的基本精 下一篇:《伤寒论》之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