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诊疗原则,也可以说是一种大法,它的具体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学习《伤寒论》,必须学习它的大法,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习它怎样掌握辨证规律,要懂得立法立方的道理。如果舍本求末,单凭条文去找病例,不加分析,依古施治,那就无异于“刻舟求剑” 。李仕材说:“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无以定其方,非方无以疗其证。学者先以方法熟习之,后以方法融会之。则方可以随时变,而不逾仲景之法;法可以随证立;而不外仲景之方。由是则超于方亦方也,逸于法亦法也。” 日人浅田氏说:“夫法所以辨阴阳、定病位者也,方所以随其位而制其宜者也,故法明而方效,亦犹规矩备而后奇工百出也。是故学伤寒者,未得其法也。”这就是说,我们学习《伤寒论》,必须领会其精神,掌握其方法,融会圆变,要正确对待《伤寒论》的术语。?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经、营卫、三焦是《伤寒论》中比较主要的术语,也是近代医界争辩的焦点,特参考一些近代学者的意见,并结合个人体会,简单地解释如下。
(1)阴阳 阴阳本是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学说,古人用它来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矛盾、统一和发展的现象,含有相反相成,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道理。仲景著《伤寒论》时,曾撰用《素问》九卷。《伤寒论》里的阴阳有一部分是从《素问》里引用过来的。它和《素问》里的阴阳,有某些相似而不相同的地方。《素问》的阴阳所指范围很大,除说明人体生理、病理问题外,还包括人体以外的自然界现象。《伤寒论》的阴阳则是用来解说疾病现象和机体机能,它有时是指病势的进退,如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有时是指机体机能的盛衰,如第23条“此阴阳俱虚” ,第237条“阴阳气不相顺接”,以及所谓“亡阳”等;有时是指脉象,如第3条、第283条“脉阴阳俱紧”,第12条“阳浮而阴弱”等;有时既指病势又指机能,如第111条“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弱,身体则枯燥。”?
(2)表里 表里就是内外,是显示证候呈现的部位层次。表证是指外感发热疾病初期的病变阶段,就是病理机转活动于体表浅层,所呈现症状如发热、恶寒、头项强、体痛、有汗或无汗、鼻塞、脉浮等。里证是指外感发热疾病中期或后期的病变阶段,就是病理机转已影响到内部脏器组织,所呈现的症状如腹痛、大便秘结、下利或心悸、神识不清等。表证象征着机体抗力与疾病斗争,有驱之使出的现象;里证是指病邪内在或深在的意思。
(3)六经 六经涵义问题是个老问题,历来争议较多,故另作专题讨论。?
(4)营卫 《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标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难经》说:“营行作荣,荣者荣华之义也”;“营者经营也,卫者护也。” 可见营卫既是指人体内部的物质,又是分指营养和保卫身体的生理功能。确切地说,营是对内的,具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是对外的,具有捍卫身体不使外邪侵袭的作用。由于机体是完整统一的,营卫虽然在人体内的循行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彼此是相互关系的。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机体对内对外的生理协调作用的一部分,不能呆板地把它分立起来。?
(5)三焦 三焦这个名称,因各书所指不同,而有不同涵义。《伤寒论》说的三焦是根据《难经》的记载。《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清浊,主出而不纳。”这是古人所假设的对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器官的生理部分和作用的代名词。大体上说,上焦系指咽、喉、食道、气管、肺脏等部位,中焦系指胃肠,下焦系指泌尿、生殖器官及大肠的一部分。《伤寒论》引用三焦名称,仅见六条条文:第124条“……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第145条“……无犯胃及上二焦,必自愈”;第159条“……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第230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第243条“……食谷欲吐……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第282条“……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由以上六条文字中,更不难体会,仲景所谓上焦是指胸以上器官;中焦是指胃肠,下焦是指泌尿、生殖器及大肠的一部分了。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异同 下一篇:《伤寒论》之掌握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