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读、横读和综合读,是学习《伤寒论》由浅到深,由初学到独立思考而至进行探讨研究的三个步骤。?
直读即按原文顺序读,要求理解条文,清理条文。理解条文是要把每条条文从词、句到文义都要理解。清理条文是要弄清条文文字有否错简、缺漏,各家校勘意见有何异同,并分析条文有否临证指导意义。?
读完一篇后,可把全篇条文分为若干段,理解段落大意。如太阳上篇第1~11条是太阳病总纲,指出太阳病的定义、分型、转归、诊断和鉴别诊断;第12~22条,叙述桂枝汤的运用及加减法;第23~30条,叙述太阳病多日不解的证治及过汗的处理。这样,能使我们对《伤寒论》条文有个较系统的印象。?
横读即对比读,将原文反复比较,领会其实精神。?
⑴前后对比 本论有些条文是省文,或是举宾略主,也有的是错简,所以必须前后对比,才能全面理解。如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是少阴病主方,可是少阴病篇里对本汤证的记载是如此简略。如果把“少阴病”三字看作是主证的省文,并与353条联系起来,问题就解决了。又如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衄家不可发汗(见88条)这是原则,而这条为什么致衄还可以用麻黄汤?联系第46条就知道这条是在阳气怫郁、热不得越的情况下才用的,是特殊性;致衄是副证不是主证。这条是举宾略主。又如第181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外热里寒不能用白虎汤,若与第350条连系起来,就可以说明第181条有错简。?
⑵类证对比 伤寒六经每一经病是由若干证候组合的,而许多证又可散见于六经病中,因此一个证一个证交叉对照,可加深对《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理解。如下利可见于六经,不但三阳下利于三阴下利不同,即太阳病因误下致利的就有邪传阳明、太阴、少阴三种转归和治疗原则,分别见第34、93、163条。太阳病误下致喘也有三条:邪传大肠上扰于肺的喘,宜清大肠邪热,用葛根芩连汤;邪热迫肺的喘,宜清热平喘,用麻杏石甘汤;表邪未尽而引动喘病宿疾的,宜解表兼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⑶类方对比 有些汤方叙证简略,如半夏泻心汤、人参四逆汤、白通汤等。如果把五个泻心汤综合对照,就能使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增补完整;把七个四逆汤类方综合分析,才能明确四逆汤、白通汤的适应证是什么。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专门论述这些问题,有参考价值。?
前后对比对本论条文能正确理解,通过类正对比可以提高辨证能力和更好地运用《伤寒论》汤方。?
综合读即可运用联系的方法学习《伤寒论》。?
⑴联系有关经典著作 主要是上溯《内经》,旁通“金匮”,下及温病学。把仲景的实践与《内经》联系对比,把《伤寒论》的辨证施治法则和一些汤方,与“金匮”、温病学联系对比。这样,不但温习了《伤寒论》,还温习了《内经》、“金匮”和温病学的某些有关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个发展过程中,仲景在承先启后方面作出了那些贡献。也能够使我们悟出,仲景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有哪些突破?温病学派怎样继承和发展《伤寒论》,又有哪些突破?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术认识,而且能够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创新。?
⑵通过全面温课 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探索本论辨证论治精神实质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整体观念,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转化规律、普遍性特殊性、表里主次规律、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规律,方药配伍规律,等等。?
⑶结合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对本论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规律性的东西,哪些是偶然性的东西,哪些是完整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都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实践有直接实践,有间接实践。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条件有限,不可能都靠直接实践,还要靠间接即别人(包括前人)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需要与可能,注意参阅古今有关的验案和科研成就的报导。
此外,如有条件,学习一些现代自然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也很必要,对促进中医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伤寒论》之掌握文法 下一篇:《伤寒论》之用科学方法分析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