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避免的情况就是宫颈癌的转移和复发,宫颈癌转移较易发生的部位就是骨骼,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宫颈癌发生骨转移的方法较为成熟,并且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放疗均达到了较好的治疗结果。但明确诊断应首先考虑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案的制订除了依据其临床分期外,还与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范围以及合并症等密切相关。
宫颈癌是发自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女性中发病的可能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其危害性尤为突出,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提倡计划生育及晚婚,广泛开展宫颈癌的普查普治,特别是加强对宫颈糜烂、不典型增生等常见病的治疗,使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大幅度下降,目前本病已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的可能和死亡人数趋于下降的肿瘤之一。防治宫颈癌的实际效果向人们显示:恶性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1974年对恶性肿瘤进行的死亡回顾性调查表明,全国各地宫颈癌的平均死亡人数为30.53/10万,超过平均水平的有13个省市,死亡人数很高的是山西省(66.22/10万),偏高的有内蒙古、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区。其中以鄂西、陕南、晋东南和赣闽交界地区很为突出。发病的可能在45岁以后,逐渐上升,死亡人群以中年人为很多,提示年轻时受病因作用很强。
中医文献中尚未发现宫颈癌这个名称,但是在妇科“崩漏”和“带下”中记录了类似宫颈癌的病证。例如孙思逸在《千金方》中的一段描述,就概括了宫颈癌的典型症状:“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嗜卧困懒”,这段描述与现代医学中有关宫颈癌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提示宫颈癌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白带多,且有多种颜色,恶臭,月经不调,不规则出血,时多时少,伴下腹部不适乃至不同程度的腹部和腰部疼痛,久之,形体消瘦,卧床不起。
此外,与之相关的内容在《内经》中有“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篇中有“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痛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等。至于元朱丹溪所述“糟粕出前窍,溲尿出后窍”则与晚期宫颈癌侵犯膀胱和直肠,致使阴道、膀胱、直肠穿通的现象颇为相似。
中医文献认为宫颈癌的病因病理与冲任相关。冲任受损则气血俱虚,不能统制经血。经血忽然而下者,谓之崩中暴下;平素五脏皆虚者,常导致五色随崩俱下。另一方面因肝肾和冲任在功能上相互关联,肝藏血,肾藏精,故崩漏又与肝肾受损有关;当然带下也有属于湿毒下注者,多因脾虚湿盛,化热成毒所致。从中可以看出肝、脾、肾三脏与冲任受损均可以致使崩漏带下,因而也总结出了治疗本症当以冲任为本,全面调理相关脏腑气血为很基本的治疗原则。
我们首先主要从手术治疗,宫颈癌骨转移的治疗一般局限于Ⅱa期以前的病例,术式多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这其中包括一部分采取了术前放疗(多为腔内放疗)以及辅助化疗的患者。但对于个别仅侵犯部分膀胱或直肠的Ⅳa期病人,可考虑行包括部分膀胱的前盆切除或部分直肠的后盆切除,但由于手术难度及创伤均大,术后并发症亦多,且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及生活质量尚无定论,因此临床上开展得较少。
宫颈癌骨转移的治疗放射治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针对宫颈鳞癌,适应于其各个期别,对于不能手术,或不适合手术有轻度合并症的患者可考虑,并且对于一些非常晚期的宫颈癌,包括骨转移患者,姑息放疗性可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并延长生命。
手术也好,放疗也好,在肿瘤的治疗上仍是一种局部治疗,化疗相对而言是一种能作用于全身各脉管系的治疗,过去一直认为宫颈癌属于化疗相对无效的肿瘤,但近年来由于晚期病例的增加,某些欠规范治疗带来的未控、复发、转移病例的出现,使人们对这些晚期、高危、可能会丧失行完全医治性手术或放疗机会的难治病例的辅助化疗进行了较广泛的探索,主要针对下列几种情况:1、晚期宫颈癌、全身有转移;2、宫颈病灶呈巨块型φ>4cm(临床Ⅰa2期)及阴道有浸润者;3、配合放疗的增敏化疗,一般多取全身静脉用药或是动脉介入化疗,临床上所获得的经验和治疗结果是很令人鼓舞的。
总的来说,对于晚期的宫颈癌,我们应采取的是综合治疗的措施,在权衡患者各方面的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地提高其生存的可能,尤其是生存质量。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