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十几年来肝癌的临床诊治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现代影像技术的运用,外科技术的提高,非手术局部治疗的进步和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早期肝癌的肝移植和中医治疗等方面的发展,都使肝癌术后的近期治疗结果明显改善。但术后的高复发的可能严重影响其手术的远期治疗结果。故探讨如何进一步认识肝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发现新的、更为特异诊断早期复发转移的指标,以及针对肝癌的复发转移给予适当治疗来提高肝癌的远期治疗结果,成为目前临床上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肝癌完全医治性手术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发生的可能及相关因素
肝癌的复发分为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前者又分单发、多发或 肝内弥漫性播散;后者是指肝癌原发病灶的远处播散,亦可同时兼有肝内复发和远处转移。近期(3a内)复发多为原发灶播散,而晚期多为肝癌多中心发生,预后较前者好。
文献报道,复发的可能以术后2a内很高,为62%-82%。因此术后2a是"肝癌复发的高危险期"。肝癌复发转移的部位90%在肝脏,10%在肺脏。也可发生在骨骼、胸、腹腔、软组织、脑和纵隔等处。有2处同时复发者约占10%。有人报道3例肝癌切除术后在切口及引流管处皮肤种植。统计1650例肝癌完全医治性切除术后5a复发的可能为61.5%,小肝癌(<5cm)为43.5%。危险因素有:高r-GT, 有症状病人,伴大结节肝硬化,有门静脉癌栓等。1243例的肝癌完全医治性切除术后5a复发的可能为72.3%,小肝癌为35.4%。
肝癌完全医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肝癌切除不完全,残癌术后继续生长;②术前肝癌已侵犯肝静脉或门静脉形成癌栓或肝内的早期转移灶已存在;③多中心性发生的原发性肝癌;④新生肝癌灶,部分病人可能由于某种致癌机制的作用,有产生新发癌灶的可能,即使行完全医治性切除,仍难避免肿瘤产生。Lise总结100例肝切除术肝癌患者的随访资料,5a复发的可能为56.2%,5a生存的可能为38%,5a无瘤生存的可能(DFS)为26%。与无瘤生存相关的独立因素分别为:Child分级(所有Child B级均复发),肝功能指标,AFP浓度,肝内瘤结节的数目,手术切除范围,术前化疗药物栓塞治疗,手术技巧和经验等。与生存的可能相关的独立因素为Child分级和手术切除范围。结论为:肝功能正常的肝癌患者术后都有较长的无瘤生存期。肝功能不良或切除范围不充分的肝癌患者,复发是必然发生的。虽然术前化疗药物栓塞治疗能明显延长无瘤生存期,但也可以增加肝功能不良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仍为影响肝癌预后(主要为复发)的很主要因素:其中多个肿瘤、无包膜者、有癌栓、异倍体肝癌、增殖细胞核抗原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另一重要因素是肝癌的多中心发生。近年采用HBV—DNA整合 和P53基因型等方法研究肝癌复发的起源,证实复发既有单中心发生,也有多中心发生,远期复发者常为多中心发生。
二、肝癌复发转移的早期发现
关于肝癌的亚临床期复发的早期发现,术后定期、长期随访是1个重要环节。针对AFP阳性肝癌患者,术后通过AFP的监测及B超定位诊断能够较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应注意的是原发性肝癌AFP检测阴性比例高达30%-40%,而且治疗前AFP的检测水平并不能预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性。若能依靠一种或几种生物学指标在治疗前筛选出复发、转移的高危对象,对于制定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指导随诊将大有益处。
近几年,随着对肝癌切除后复发转移的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一些与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相关的指标。①端粒酶活性:ohta报道29例肝癌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比例为95.8%。手术切除的癌旁肝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比例为36.8%,其中71%的患者在术后半年出现复发。故癌旁肝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可作为预测术后复发的有用指标之一。Sinda随访20例肝癌肝切除患者,其中早期肝内复发的9例患者端粒酶活性定量值为36.4+/-27.8,远远高于无复发的11例患者9.84+/-7.65。说明量化的端粒酶活性值能够作为监测肝癌早期复发转移的指标。②炎细胞浸润:Wada从临床病理角度研究原发性肝癌伴炎性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实验组为11例HBsAg(-),HCvAb(+)原发性肝癌,癌组织伴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为152例HBsAg(-),HCvAb(+)原发性肝癌 ,无炎性细胞浸润;作为该组对照的是一组单纯HCvAg(+)的1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a复发的可能分别为9.1%、47.7%、47.5% ,5a生存的可能为100%、65.1%和68.1% ,合并肝硬化分别为54.5%、77.0%和78.4%,侵犯门静脉分别为9.1%、35.5%、29.3%。结论为:伴炎性细胞浸润的原发性肝癌预后较好。③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A的高表达:Chao发现31例肝癌患者中Cyclin A高表达占39%,Cyclin A高表达与AFP的升高具显著相关性。Cyclin A高表达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期6个月,而缺乏Cyclin A高表达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9个月。说明Cyclin A的高表达相对于肿瘤复发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④ 染色体杂合性的缺失(LOH):Nakamori随访54例行肝切除术患者3a,选择13个与六条染色体臂1p, 4q, 8p, 16q和17p相对应的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发现13q杂合性丢失的肝癌患者均有一个较短无瘤生存期。低DFS与肿瘤生长侵袭和病理TNM分期显著相关,而与其他方面如肝硬化、肝炎病毒感染、AFP的高水平、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13q杂合性的丢失可以作为监测肝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指标,为高危对象的术后随访提供更多的正确信息。⑤ 循环血中AFP mRNA:循环血中AFP mRNA可作为检测循环血中是否存在癌细胞的有用指标,运用RT-PCR技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阳性比例达53.8%。因此在决定治疗方案之前就能检测血循环中是否存在播散的肝癌细胞即微小转移。外周血AFP mRNA阳性比例与肝癌临床分期及肝癌术后复发显著相关,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可达到100%。因此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复发、转移风险的生物学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瘤细胞都要突破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等屏障,MMP-9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因而MMP高表达者侵袭转移能力较强。研究显示肝癌组织中的MMP-9高表达及血浆MMP-9高含量的患者多数都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内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作用很强、特异性很高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VEGF的高表达和肝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复发、转移组VEGF表达阳性比例86.2%,显著高于无转移复发组。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复发转移的固化治疗 下一篇:肝癌转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