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与全身并重
人是由多组织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虽然大部分恶性肿瘤的自然发展过程是由局部而全身的,但就其发病的机制和演变来看,实际上仍是以局部表现为主的涉及内分泌、免疫、神经、体液的全身性疾病。尽管肿瘤早期多表现为局部症状、体征,中晚期才表现出全身症状与体征,但早期与中晚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相对的概念,尤其是目前尚没有有效手段检测到体内微小转移病灶及全身反应的内在物质,因此,对于肿瘤的治疗务必坚持整体观念。在这一点上,中医比西医更具特色,更符合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不应有偏见,完全可以借鉴中医的诊疗思维模式,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制订治疗方案。
系统科学是20世纪四大科学成就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重大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上升到突出地位以及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将系统科学应用到医学中来就显得非常必要,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系统科学认为宇宙万物无一例外,均构成大小不等的各个系统,均遵循系统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生、老、病、死无不按照系统规律来演变。对于疾病,系统科学要求把注意的重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要认识到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一因素和单一环节。癌是系统的崩溃,是自繁殖现象。任何自繁殖过程往往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一个系统变量大于这一临界值,才会有自繁殖发生。这个临界值取决于系统结构的稳定程度,系统越稳定,抗干扰的能力越大,相应的临界值就越高,就不易发生自繁殖。因此,对于肿瘤的治疗,不仅要注意癌细胞这个变量,同时还要注意维护机体的整体稳定性,要考虑到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机体潜在的对抗疾病能力,必须要改变以往那种一味强调局部杀灭、不同时考虑整体稳定的那种做法,而是要局部与整体并重。
局部与整体并重,在癌症的治疗上,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消灭癌细胞,一是维护和加强机体系统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我们的体会就是指患者的整体抗干扰即抗疾病的能力。据系统规律,癌症患者的治疗要对每一个患者的全身情况、心理状态、各脏腑的功能、免疫状态、内分泌情况、癌瘤类型和生物学特性、病期早晚等进行系统分析,制订一个既能大幅度消灭癌细胞,又不会过多影响机体抗病能力的治疗方案。首先,在以处理局部肿瘤为主的方案中应注意全身治疗的方法。肿瘤的局部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放疗、化疗使肿块消除或缩小,但应充分考虑这些手段带来的对人体的其他损害,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尽可能较大限度减少其他损害。同时,应积极配合全身性治疗,以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肿瘤转移、扩散、复发的因素,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扩散。在现代的肿瘤外科治疗中,肿瘤的不完全切除很是常见。作为一种局部治疗不完全的情况,加用放射治疗处理局部病变极为重要,但同样不能忽略外科局部处理不完全所引起的转移可能加速的问题,因此恰当使用全身治疗同样显得重要。
其次,对于全身症状、体征表现突出的已不可能完全消除肿块的中晚期肿瘤,在进行全身治疗时也要充分考虑局部病变的治疗,创造条件,尽可能进行局部治疗,以防止肿块增大、进一步扩散与转移。对于肿块已经消除的患者,在进行全身健康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防止与减少局部复发。
治养并举
俗语云:“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任何疾病的完全治疗和患者心身健康不仅与治疗手段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调养。科学调养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与体质改善,促进疾病的治疗。肿瘤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各种肿瘤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化疗、放疗、手术对机体的破坏十分明显,因此,坚持治养并举,加强调养是肿瘤健康的关键所在。
肿瘤健康过程中的调养主要有心理、饮食、体育锻炼。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精神情绪因素相关,因其严重威胁生命,这种情绪因素就像幽灵一样时刻在患者心头上徘徊,使患者受到精神上的压力和打击而痛苦、焦虑、意志消沉、恐惧,反过来又影响肿瘤健康。因此,要十分重视心理调养,树立起战胜癌症的坚定信念,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调养要根据病情、体质等合理调配,加强营养,以改善体质,促进健康。中医自古就重视利用饮食预防和治疗疾病。唐代名医孙思邈就在《千金方》中列《食治》一卷(如“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并发明了药膳,即在食物中加入中药配制而成、能发挥明显保健和医疗功效的食品,既能养生保健,又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尤其是中国古人发明的气功,能改善代谢、内分泌,提高免疫能力,在肿瘤的健康中具有重要意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瘀毒的中医治疗基本原则 下一篇:肝癌瘀毒五大症状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