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肝癌是由身体其他部位扩散至肝脏的肿瘤。转移性肝癌常见来自于肺、乳腺、结肠、胰腺和胃,白血病和其他血细胞癌,如淋巴肉瘤可累及肝脏,有时转移性肝癌先于原发癌被发现。
在疾病晚期,通常很容易诊断转移性肝癌,但早期作出诊断相当困难。超声波、CT和MRI肝检查可显示癌肿,但这些检查不是总能发现小的肿瘤或在肝硬化和其他异常情况下区别肿瘤。肿瘤通常引起肝功能异常,由血液检查可查到。
转移性肝癌诊断检查:
1、肝功能 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常无酶学异常,已有临床表现者多伴有ALP、GGT升高,但无助于肝转移癌的直接诊断。即使肝脏已有明显的肿大,肝功能也可正常或轻度异常;病情重者可有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升高,其中AKP往往明显升高且对肝转移性癌的诊断较有意义。
2、肿瘤标记物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AFP):90%以上的肝转移性癌的病人AFP阴性,但少数来自消化道、胰腺和生殖腺的癌肿肝转移后可测得低浓度AFP阳性。
血清癌胚抗原(CEA):CEA升高有助于肝转移癌的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CEA阳性比例高达60%~70%。在原发于胃肠、乳腺和肺的癌肿转移至肝后,病人的血清CEA可显著升高。
CA19-9:在胰腺癌转移至肝时常可升高。
3、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本病病人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多为阴性。
实验室检查
1、影像学检查 有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这些检查基本上无创伤性,可根据需要反复进行检查,不应只进行一次或一种检查未有阳性发现就轻易排除本病。超声显像多呈现增强回声;CT表现为混合不匀等密度或低密度,典型的呈现“牛眼”征,多不伴肝硬化征;MRI检查肝转移癌常显示信号强度均匀、边清、多发,少数有“靶”征或“亮环”征。B超和CT检查可显示肝内多个散在的或单发的实性占位,二者可发现直径在1~2cm以上的癌肿。
2、特殊检查 根据选择性肝血管造影的检测,可检出病灶直径的低限约为1cm,超声显像约为2cm。因此,早期肝转移多呈阴性,待增至一定大小始出现阳性结果。已有临床表现者,各项定位诊断方法的阳性比例可达70%~90%。选择性腹腔或肝动脉造影多显示为少血管型肿瘤。
(1)血管造影:可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多显示为少血管性肿瘤结节,能发现直径1cm以上的肿瘤。
(2)肝穿刺活检: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细针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寻找原发癌。但此方法有引起腹腔内出血的可能,应注意。
(3)放射性核素显影:超过2。0cm的肝转移瘤在含硫胶体的放射性核素显影上表现为不显影区。应注意的是这一技术的敏感性很高,但其假阳性比例也很高。
(4)腹腔镜检查:可检测到上述影像学方法检测不到的微小转移灶。
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
继发性肝癌主要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原发性肝癌:
①多有肝病背景,乙肝或丙肝标志物常阳性;
②常伴肝硬化;
③血AFP 常明显升高;
④B 超常显示实质不均质光团,部分伴有晕圈;
⑤彩超常显示丰富的血流,可测及动脉频谱,阻力指数常大于0。60;
⑥CT 增强扫描的动脉相常显示增强效应,但静脉相增强效应减弱,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
⑦门静脉癌栓几乎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性征象。
2、肝海绵状血管瘤:
①发展慢,病程长,临床表现轻;
②乙肝与丙肝标志物常阴性;
③CEA、AFP 均阴性;
④B 超多为强回声光团,内有网状结构;
⑤彩超检查并不显示丰富的彩色血流,少见动脉频谱;
⑥CT 增强扫描可见造影剂填充,周边向中心蔓延,延迟相像仍为高密度;
⑦肝血池扫描阳性。
3、肝脓肿:
①常有肝外(尤其胆道)感染病史;
②常有寒战、高热;
③常有肝区疼痛,体检可有肝区叩击痛;
④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常增高;
⑤B 超可表现低回声占位,有时可见液平;
⑥CT 可见低密度占位,注射造影剂后无增强现象;
⑦必要时行肝穿刺检查,有时可抽得脓液。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