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在我国较为常见,是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且其在全国其病死比例仅次于胃癌。肝癌早期可以手术切除,治治疗结果果较好,据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报道,早期肝癌手术切除后的五年生存的可能为72.5%。因此,治疗肝癌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一旦错过手术时机,便难以治疗了。
要早期发现肝癌,需要肝癌高危人群定期去医院作防癌检查。研究发现,肝癌高危人群是40岁以上的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所谓感染者,包括:有明确乙肝或丙肝病史的病人;诊断有乙肝、丙肝所造成的肝硬化病人;并无肝炎病史、也未被诊断为乙肝、丙肝所造成的肝硬化,但在血液中能检查到乙肝或丙肝抗原抗体的病人,即通常所说的澳抗阳性(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或丙肝抗体阳性的病人。
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应每六个月去医院做一次防癌检查,肝癌的防癌检查项目包括:甲胎蛋白化验、B超检查、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等。
甲胎蛋白的英文缩写为AFP,这是一种很奇异的蛋白质。在胚胎时期,胎儿的肝细胞能产生这种蛋白质,所以被称为胎儿蛋白。胎儿一旦出生,其肝脏便不再制造这种蛋白质了。所以除新生儿外,人们的血液中不该含有这种蛋白质,或者仅含有一点点甲胎蛋白的痕迹,一般不超过每升血20微克。但是,如果肝细胞变成了癌细胞,肝癌细胞就又能产生这种蛋白质了。所以,如果人体内甲胎蛋白高于每升血400微克,便很可能患上肝癌了。当然,肝癌由小到大,甲胎蛋白也由少到多,如果每升血中甲胎蛋白不足400微克,也必须警惕肝癌。
一旦发现甲胎蛋白增高,应查找增高的原因。妊娠、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可引起甲胎蛋白增高,诊断比较容易。而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也可能产生一定量的甲胎蛋白,但此时应仔细辨别,因为肝癌又常常发生在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此时,可作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查,如若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在甲胎蛋白中的含量大于25%,则很有可能是肝癌,也可以作γ-谷氨酰转肽酶同二酶(GGT)、异常凝血酶原(DCP)、岩藻糖苷酶(AFU)等检查,有助于确诊。不过,这些检查的结果缺乏特异性,即在肝癌以外的疾病,如肝硬化、胃肠道肿瘤等中也可有阳性的结果。
虽然甲胎蛋白升高大多发生在肝癌中,但也有30%~40%的肝癌病人血液中查不出甲胎蛋白。因此,在防癌筛查中,除了检查甲胎蛋白外,超声波检查也很重要。在临床上,有经验的超声波医生甚至可以发现直径只有一厘米的“小肝癌”。若超声波检查发现肝脏有占位性病变而又不能确定诊断时,很好作CT检查。CT检查可以显示肝癌的大小、多少、部位以及与大血管、大胆管的关系,对于肝癌的确诊与定位皆有重要价值。
有时,为了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可作注射碘造影剂的增强扫描,以使肝内病灶更清楚地显现出来。但是,对碘过敏的病人或经CT检查仍不能确诊的病人,可做磁共振检查,若仍不能确定,则需要做肝动脉造影检查。肝动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只在经非侵入性检查仍不能确诊时方可应用。另外,诊断特别疑难的病人,可以在超声波指引下作肝穿刺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不过一般皆不需要。
肝癌的检查方法
超声诊断用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较有参考价值,而术中超声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CT、超声皆未发现的肝内病灶。在肝癌的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射频消融术、微波固化术中,采用超声引导操作简单、耗时少、费用低,更重要的是能实时地监测整个治疗过程,大大保证了穿剌和治疗的安全,是目前很常用的影像学介导方法。
CT的出现使肝癌影像学诊断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并带动了肝脏外科的进步。CT的分辩比例远远高于超声,图像更加清晰和稳定,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肝癌的特性。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管道的关系;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是否有癌栓,肝门和腹腔淋巴结是否有转移,肝癌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器官都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CT还可通过显示肝脏的外形、脾脏的大小以及有无腹水来判断肝硬化的轻重。
快速螺旋CT能在一次屏气(20s左右)即可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可避免呼吸运动所致层面的上下移动而漏扫微小病灶,还可克服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问题。螺旋CT很小可用1mm的层厚进行薄层扫描,对1~3cm的小肝癌检出比例可达90%,并能在螺旋扫描的长度内实施高质量的三维图像重建。对增强CT难以作出明确诊断的肝癌,还可进一步采用血管造影CT。经皮导管在肝动脉注入造影剂,观察肝动脉显影时的CT,称CT血管造影。
MRI无放射性辐射,可从多个方位进行成像。新型的MRI已经克服了早期成像速度太慢的缺点,场强提高到1.5~2.0T,使得多种新的成像技术如梯度回波序列及波谱分析等得以实现,加上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的应用,对小肝癌的检出比例大大提高,小于1cm的病灶检出比例为55%,1~2cm为70%,2~3cm达82%。MRI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和胆管结构,对了解肿瘤与肝内血管胆管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MRI还能较好地显示肝脏和肝癌组织的内部结构,对评估各种治疗治疗结果很有帮助,如经皮瘤内酒精注射术、射频消融术或微波固化术后,肿瘤坏死在T2期显示为均匀的低信号,如果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则常常提示治疗后坏死不完全。MRI易于发现位于肝表面CT难以检测到的小肝癌,对肝内小转移灶的敏感性亦颇高,但肝左叶边缘受心脏及主动脉搏动的影响而小肝癌检出比例与CT相差不大。
面对众多不断发展的影像学方法,临床医师应从临床诊断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超声费用低廉且普及,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治疗后随访;CT图象清晰稳定,用于肝癌常规诊断检查和治疗后的随访检查;与同一代的CT比较,MRI的图象清晰度还不令人满意,但MRI对肝内小病灶的检出、血管的情况以及肿瘤内结构的显示有独特之处,可作为CT检查的补充。
总之,肝癌高危人群必须重视肝癌的防癌检查,抽点血,有的医院甚至只需在手指头采几滴血做一个甲胎蛋白检查,再做一个超声波检查,早期肝癌便可能被发现,一个严重威胁生命的魔影很可能就此被消除了。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