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原发性肝癌则对肝脏损伤较为明显,病患除出现乏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症状外,还伴有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其症状也要严重的多,且随病情不断加重。血清癌胚抗原有时显著增高,但也有病人并没有显著增高的表现。原发性肝癌治疗上则需要根据病情的状况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治疗较为理想,但若病人不适合手术治疗,则也可以考虑化疗或中医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延长生存期,控制病情发展。
继发性肝癌也就是转移性肝癌,人体全身的恶性肿瘤,都可以随血液、淋巴液转移至肝脏,或直接浸润,形成继发性肝癌。从临床表现来看,继发性肝癌在临床表现中一般只有原来脏器癌症的表现而没有肝脏严重受累的症状,病人可有乏力、厌食、多汗、发烧、体重下降等表现,肝功能检查甚至在肝脏显著肿大时,仍可能正常,但血清癌胚抗原的检测常显著增高。继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根据原发性肿瘤的状况行手术、放化疗、中医治疗等综合治疗。
继发性肝癌又称转移性肝癌。人体全身的恶性肿瘤,都可随血液、淋巴液转移至肝脏,或直接浸润,形成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在临床表现中一般只有原来脏器癌症的表现而无肝脏严重受累的症状,病人可有乏力、厌食、多汗、发热、体重下降等表现,肝功能检查甚至在肝脏明显肿大时,仍可能正常,但血清癌胚抗原的检测常明显增高,B超、CT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
为什么癌细胞很容易转移到肝?
原发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每天可释放大量的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约3~4×106个/克瘤组织)。肝血窦不象小血管,缺乏完整的基底膜,而且肝血窦内有孔径较大的窗孔,肿瘤细胞易于穿透。肝脏血液灌流量较大而流量速较慢。这些虽然是造成肝转移多发原因,但临床所见转移灶远远少于脱落的癌细胞数。癌细胞有高转移和低转移之别,高转移有更强的生长能力。
到达肝脏的高转移性肿瘤可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HGF虽可促进肝细胞增殖和再生,但也是癌细胞的促运动剂,侵入肝脏的癌细胞在高浓度HGF刺激下可迅速增殖形成转移灶。
HGF促瘤细胞远东和增殖是伴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增加, MMPS能溶解癌细胞外基质,使某些细胞生长因子易于进入癌细胞周围,刺激癌细胞生长。蛋白水解后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基质溶解后的空间有利于新生血管的长入。两者合力,不但使肝脏容易形成转移灶,并且速度极快,这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到证实。
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很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继发性肝癌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鉴别的主要方法为检查肝脏以外器官有无原发癌肿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很多人常常会错误的认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是同一种病情,并且往往混淆了,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的确很相似,有时很难区别,但是要去鉴别它们还是有方法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
首先,应在身体其他部位寻找原发癌病灶,能够找到原发癌灶的即是继发性肝癌,否则就是原发性肝癌,由于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因此对这些部位都应仔细检查。
其次,AFP检测阳性者多为原发性肝癌,但少数原发性癌在消化道的病例也可呈现阳性。此外,原发性肝癌大多合并肝硬化或慢性乙肝病史等也可资鉴别。此两种肝癌鉴别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肝外原发癌的寻找。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B超检测肝癌时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肝癌早期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