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及一些少见类型,其中以肝细胞癌占绝大多数。
一、肝细胞癌
1、大体形态与分类
肝癌的大体形态往往因人而异,肿瘤的染色硬度、大小和生长型均有很大变异。多数呈灰白色,尤以细胞、纤维均较丰富者。部分可因脂肪变或伴坏死而显黄色,因含较多胆汁而显绿色,或因出血而呈红褐色。癌节结的质地多与组织学有关,质软剖面平滑且柔软,常表现实体型癌。干燥、颗粒状常为梁状型癌特征。当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大体分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991年第二版)中的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分类:
(1)弥漫型:癌节结小,呈弥漫性分布,与肝硬变易混淆。
(2)块状型:癌结节直径>5CM,其中>10CM者为巨块型。常见亚型有:①单块型:单个癌块边界清楚或不规则,包膜完整和不完整;②融合块型:相邻癌肿融合成块,周围肝组织中常有散在的卫星结节;③多块型:由多个单块或融合块癌肿形成。
(3)结节型:癌结节直径<5CM。常见亚型有:①单结节型:单个癌结节边界清楚有包膜,周边常见小的卫星结节;②融合结节型:边界不规则,周围卫星结节散在;③多结节型:多散于肝脏各处,边界清楚或不规则。
(4)小癌型: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小癌边界清楚,常有明显包膜。
2、组织学形态
光镜下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癌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颗粒状,嗜伊红,有时可见胆汁小滴。胞核较大,核膜厚,染色质多集中于核膜周围, 核仁大而明显。分化差的肝细胞癌癌细胞明显异形,胞浆较少,嗜苏木素。胞核明显增大、深染、核浆比例增高。有时核膜反褶,胞浆内含、伊红染色的核内包涵体。可见核分裂相和瘤巨细胞。
癌细胞可排列呈梁状、腺样实体。肿瘤间质一般稀少,偶尔见有间质丰富者,称为硬化型肝细胞肝癌。在不足10%的病例中,瘤细胞胞浆因有大量糖原或脂质积蓄而为透明状,称为透明细胞型肝癌。近来发现与HCV感染有关的肝细胞肝癌中透明细胞癌几可达77.8%。一般认为此型肝癌预后相对较佳。有时肿瘤由梭形细胞或多核瘤巨细胞或破骨细胞样细胞构成,偶尔有骨或软骨形成,当肝细胞癌中瘤巨细胞超过一半者则为肝巨细胞癌。由于癌细胞索被平行的板层状排列的胶质纤维隔开,因而称为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在我国较少见,约占1%,此型预后较好,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绝大多数发生在左叶,通常无肝硬化,切面中央可见星芒状纤维瘢痕, 电镜下瘤细胞胞浆充满大量线粒体,近年有人报告在瘤细胞内查见有神经内分泌颗粒。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肝细胞癌,①交界性肝细胞癌,肿瘤分化高,膨胀性生长,肝索由2-3层细胞组成,有时伴腺泡形成;②蒂肝细胞癌,可能来自肝副叶或异位肝组织;③胆管内肝细胞癌,伴持续或间歇性黄疸,偶有胆道出血。预后差;④色素性肝细胞癌,少见,肿瘤切面灰黑色,癌细胞胞浆内含棕色色素。
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主要根据Edmondson分级法,即:
Ⅰ级:癌细胞似正常肝细胞,胞浆明显嗜伊红色,有时见胆汁小滴。核浆比例接近正常,核圆规则,核仁明显,分裂相少,细胞排列成索梁状,索间血窦清晰,衬以单层内皮细胞。
Ⅱ级:癌细胞略异形,胞浆中颗粒明显,胞核较大,核浆比例增大, 核染色深浅不一,核仁明显,分裂相多,常见腺泡状排列。
Ⅲ级:癌细胞异形明显,胞浆嗜苏木素,胆汁小滴少。胞核大而不规则,出现瘤巨细胞胞核染色质粗且不均匀,核仁多而明显。分裂相多,细胞排列不规则。
Ⅳ级:癌细胞形态变异大,有较多的梭形细胞,胞浆少,胞核大,核仁不规则,细胞排列紊乱松散,无一定结构。
3、免疫组织化学
肝细胞肝癌常有AFPα-1抗胰蛋白酶、纤维蛋白原、fibronectin、转铁蛋白和铁蛋白的表达。而CEA和cytokercctin通常阴性或仅为局灶阳性。这些有助于别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癌或转移癌。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肝癌分化有关,PCNA指数随肝细胞癌级别升高而增高。PCNA又与癌细胞侵袭性有关,在门静脉分支瘤栓和包膜外生长的肝癌细胞中PCNA阳性明显。Ras基因蛋白在肝癌中表达程度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复发相关,突变型P53蛋白常显示于晚期肝癌,与血清HBAg、HCAg以及肿瘤侵犯门静脉分支相关。nm23基因蛋白主要在无明显转移的肝癌中表达。Bcl-基因蛋白也在肝癌细胞中表达。肝癌细胞中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也有报道。
二、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
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20%。其中60%发生于较小胆管,称为外周型胆管细胞癌。此型可伴有肝硬化。发生于较大胆管者称肝门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硬化无关,可早期出现梗阻性黄疸。胆管细胞癌可发生于任一肝叶,可分为结节型,块状型和弥漫型,而以单块型为多见。切面呈灰白色,位于肝表面者可见脐凹。组织学有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而分化差的多形性、、印戒细胞型及粘液性少见。癌细胞呈立方形乃至柱状,癌细胞胞浆内可形成粘液,但不形成胆汁。间质纤维组织特别、丰富,腺癌癌巢在这样的背景中,分散或集群出现。免疫组织化学:cytokeration、EMA、CEA阳性。 组织多肽抗原(TPA)胞质呈强阳性,HBsAg与AFP多呈阴性表达。
三、混合型原发性肝癌
在同一肝癌肿块内,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同时并存时,称为混合性肝癌,较少见。
四、乳头状囊腺癌(Papiilary-cystic carcinoma)
颇为少见。多见于妇女,本癌多位于肝右叶,大多为多囊性,少数为单囊性,囊腔内容物多为粘液性,囊内壁粗糙,癌细胞高度异型性,常形成多数乳头样突起,隆起于腔内,癌细胞常突破基底膜侵入囊壁。一般认为来源于肝良性胆管囊腺瘤恶变,此型囊腺癌预后好于胆管细胞癌,肝叶切除术后,可存活1年半到5年。
五、肝类癌(Carcinoid)
胆管上皮具有少数嗜银细胞,肝内有可能发生原发性类癌,但罕见。光镜形态与其它部位类癌相似,电镜及免疫组化均见有NSE、Serotonin及其它肠道激素的分泌。预后明显较其它肝脏恶性肿瘤要好。
六、肝鳞状细胞癌
罕见,诊断时应首先排除来自转移的可能性。细胞多角形,彼此镶嵌,胞浆可呈嗜伊红毛玻璃样,有的细胞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珠,免疫组化角蛋白(ck)阳性。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