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医讯
最新医讯 热点关注 学术会议 专家博文
肿瘤
常识
致癌因素 癌症检查 癌症预防 有问必答
肿瘤
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护理
术后护理 放化疗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肝癌 > 肝癌常识 > 正文

肝癌肝功能检查

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e医生 时间:2013-04-15 07:41:58 浏览次数: 20

    目前,有关肝脏功能试验的内容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扩展,除了检查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转运和排泄等基本功能的试验外,还应包括对各种肝脏疾病特有的“标记”性检查,如肿瘤标志物、各型肝炎的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等,严格的定义应为肝试验。临床通常所指的肝功能检查主要是指与肝脏基本功能相关的一些试验方法。 
   肝脏基本功能试验的目的在于测定肝脏功能障碍的类型及其程度,鉴别黄疸、肝大等的原因,评估肝脏耐受手术和其他创伤性检查、治疗的能力及危险性,观察肝胆疾病的预后;监测药物治疗对肝脏的毒性反应,了解其他非肝脏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肝脏损害等。
   在对肝功能试验项目选择及结果判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肝功能试验种类很多,但尚无一种试验能全面反映肝脏的全部功能,必须加以综合分析;②肝脏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肝功能试验结果若正常,也不能否认早期或局限性病变的存在;③肝功能试验的结果与组织形态的改变不一定符合,不能由功能试验推论病理形态;④试验结果常受生理条件的不同、其他病理状况的存在和检验技术误差所影响,有时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因此,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注意综合、对照和反复检查,才能根据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蛋白质代谢试验
   血清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化学法、电泳法和免疫法等。临床上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
1.血清总蛋白质及清/球蛋白比值
   一般为1.5∶2.5∶1 ,血清总蛋白质正常值为68~80g/L。球蛋白和清蛋白的改变具有此长彼消的特点。肝病时清蛋白趋于下降,γ球蛋白趋于上升,故总蛋白质可降低、升高或正常。血清蛋白的半衰期达17~21天,即使清蛋白合成完全停止,8天后也仅减少25%,不能反映出总蛋白质的明显减少。因此,血清总蛋白质测定并非了解肝脏蛋白质合成的理想指标,但对营养状况和手术耐受力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前,如清蛋白低于35g/L,须加以纠正。在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如出现血清总蛋白质的进行性减少,应警惕肝坏死的可能。如血清总蛋白减至60g/L以下时,表明预后不良。
    2.蛋白质电泳 
   有纸上电泳或醋酸纤维膜电泳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正常参考范围为:清蛋白55.0%~65.0%,α1球蛋白2.0%~4.0%,α2球蛋白7.0%~10.0%,α球蛋白5.0%~12.5%,γ球蛋白14.0%~20.0%。血清中的清蛋白和前清蛋白完全依靠肝细胞合成,体内清蛋白40%在血液中,其余分布在各器官组织内和组织液中。血管内、外清蛋白经常交换而处于动态平衡中。正常成人每天由肝细胞制造的清蛋白为11~14.7g,而且其合成是限速的,仅在体内过量清蛋白丢失或破坏时其合成才会显著增加;清蛋白的合成、转运和释放障碍可间接反映肝损害状况。血清清蛋白水平取决于肝内清蛋白合成和丧失的速度,其一定值的减少,常见于肝硬化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如肾病综合征、渗出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慢性化脓性疾病,营养不良、失血和大面积烧伤等。肝病患者当清蛋白减少至30g/L以下时,多数患者已经或将要出现腹水。其相对值减少常见于高球蛋白血症。脱水、低球蛋白血症时,血清清蛋白相对增高。前清蛋白在一般纸上电泳或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上不易看到,在改良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上能够清楚分出,正常人血清含量为0.28~0.35g/L,意义与清蛋白相似,但其在肝细胞损害时的下降可能出现在清蛋白下降之前。
    血清α1与α2球蛋白有α1与α2脂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血清类黏蛋白、α2巨球蛋白、亲血色球蛋白、铜蓝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等。 这些球蛋白分别起到载运脂质、铜、血红蛋白、甲状腺素与维生素B12等作用。血清α1与α2球蛋白减少见于慢性肝病、低蛋白质血症及其他缺失性蛋白质不良血症,如可导致支气管及肺疾患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导致肝豆状核变性时存在的血浆铜蓝蛋白缺乏等。血清α1与α2球蛋白增高见于颈动脉炎、肝炎、风湿热、结缔组织病、心肌梗死及恶性肿瘤等,部分肝癌患者α1球蛋白可显著升高,往往见于甲胎蛋白阳性和α1-抗胰蛋白酶升高者。α2球蛋白增高还常见于肝外胆道阻塞性黄疸、肾病综合征及某些肝癌病例。
    血清β球蛋白的作用主要参与运载脂质与铁,其减少主要见于慢性肝病、缺失性蛋白质不良血症;其升高主要见于高脂蛋白质血症;胆汁性和门静脉性肝硬化时亦可升高。
血清γ球蛋白包含免疫球蛋白,其水平取决于浆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内生理性或病理性免疫球蛋白的生成速度,以及由肾脏和肠道丧失的速度。血清γ球蛋白减少见于原发或继发的抗体缺乏综合征。在几乎所有的慢性肝病中,都伴有程度不同的γ球蛋白增多,持续不降提示肝细胞间质反应很活跃,易转为肝硬化,明显升高则预示晚期或失代偿性肝硬化,如增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伴转氨酶在正常值的1U倍 以上,且持续10周以上,几乎可以肯定为亚急性肝坏死,预后不良。代偿期肝硬化虽然有时可无γ球蛋白升高,但在电泳图上,β球蛋白与γ球蛋白可相互融合,形成所β-γ桥,原因是IgA、IgM、IgG同时增加,肝硬化越严重,β-γ桥越明显。
3.各种血清蛋白质测定
α1-抗胰蛋白酶(α1AT)是一种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相对分子质量为56 000,化学法或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血清含量为2~3g/L,平均为2.3g/L。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时均可升高,但以原发性肝癌时升高为显著,α1AT高于4.0g/L时,对肝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类黏蛋白质又称α1酸性糖蛋白质,小酸性糖蛋白质等,相对分子质量为44 100。免疫法测定正常含量为0.55~1.40g/L,平均为0.90g/L。因属急性时相蛋白质,因此在各种组织损伤、炎症、肿瘤时均可能升高。在肝实质疾病时会有所降低,尤其是亚急性肝坏死时降低很为明显,而在胆道梗阻时有所上升,据此可作为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结合球蛋白(HP)相对分子质量为85 000,测定方法有免疫法、电泳法和过氧化物酶法。肝病时该蛋白质水平可下降,故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较敏感指标。肝癌时多数病例的该蛋白质水平会有所上升,但缺乏特异性。
    α2巨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于820 000,正常血清含量男性为1.5~3.5g/L,平均为2.4g/L;女性1.75~4.70g/L,平均为2.9g/L。该蛋白质升高在肾病时很为明显,肝炎时基本正常,而肝硬化时有所升高。
    铜蓝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0 000,主要生理功能是结合血清中约90%以上的铜原子。Ravin改良氧化酶活力法测定,正常成人血清含量为(0.28±0.041)g/L。该蛋白质测定主要用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断,该病时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该蛋白质测定在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时的诊断价值有所报道,但尚缺乏充分依据。
    运铁蛋白(TF)相对分子质量为90 000,系血浆中β1球蛋白与铁结合成的一种复合体,正常血清铁为3 000~3 600μm/L时,运铁蛋白浓度为2.40~2.80g/L。正常情况下β1球蛋白中仅约1/3结合成运铁蛋白。能与血清铁相结合的β1球蛋白总量,称为总铁结合力。临床观察发现急性肝炎时,运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水平均可有所升高,但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尤其是亚急性肝坏死时可有所下降。
    4.补体
补体是免疫系统中的功能性家族,包括9个功能类(C1~C9)和11个不同蛋白质(C1中含C1q、C1r、C1s)。多数补体由单核巨噬系统合成,而C3补体则已明确由肝合成。总补体量以血清溶血补体效价(CH50)表示,目前已可测定单个补体成分的蛋白质质量。对肝病时的补体系统变化已有较多研究,总的趋势是肝脏的急性损害,如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感染,以及原发或继发性肝癌时,补体水平有所上升,慢性肝炎、肝硬化、亚急性肝坏死及肝功能衰竭时补体水平下降。肝移植术后初期血中补体多降低,以单个补体成分分析,C4降低很为明显,其次为C3和C5,移植肝功能改善后,补体水平会有所升高,而排异反应出现时又会再度下降。
    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和IgE是具有抗体性质的血清蛋白质。肝炎病毒感染初期主要为IgM升高,随之IgG增加,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IgA和IgM均会升高。对单种免疫球蛋白而言,IgG持续升高可能是肝脏活动性感染的依据,IgA在肝硬化,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时升高甚为明显,IgM持续升高则可能预示急性肝炎的预后不良,有转为肝坏死的可能。此外,IgM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升高较明显,故有助于与肝外胆道梗阻的鉴别诊断。
    5.蛋白质代谢产物测定
    (1)血浆氨基酸成分测定:芳香族氨基酸在肝内代谢并清除,支链氨基酸(撷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在骨骼肌内代谢,肝细胞损害时均可能出现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下降,肝性脑病时尤为明显。临床常用的两类氨基酸的克分子比值(Fischer比值)正常参考值为3.5±0.4,比值越低,肝功能损害或肝性脑病状态越重。比值下降还与个体的营养不良、分解代谢旺盛、门-腔静脉分流、胰岛素血症和胰高血糖素血症、血氨升高以及肝细胞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葡萄糖-丙氨酸循环障碍有关。
   (2)血氨:主要在肝内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再由尿排出体外。肝功能不全时,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循环障碍,氨的去除减少或由于门静脉高压,门体静脉短路存在,门静脉系统的氨直接进入体循环,致血氨升高。血氨测定方法常用的为纳氏试剂显色法和酚一次氨盐酸法 ,前者的正常值为6~35μmol/L(0.1~0.6mg/L),后者为27~81.6μmol/L(0.46~1.39mg/L)。肝病时血氨测定可作为肝损害的程度和肝性脑病存在与否的评估指标。
(二)胆红素代谢试验
1.血清总胆红素
    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对于了解有无黄疸,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治治疗结果果及预后有较高价值,但对黄疸原因无任何鉴别意义,适用于一切有黄疸或疑有肝脏损害的病例。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20μmol/L,超过50μmol/ 时,可出现巩膜黄染,超过100μmol/L,则为显性黄疸。肝外因素,如饥饿、剧烈运动、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影响血清胆红素的浓度。1分钟胆红素基本代表直接胆红素量,正常时不超过4μmol/L,占总胆红素的20%以下,阻塞性黄疸时1分钟胆红素比值升高,尤其是对胆道不完全性梗阻、肝炎早期和部分肝癌患者,总胆红素可正常而1分钟胆红素升高,这有助于早期诊断。
2.凡登白试验
    用于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呈直接阳性反应;溶血性黄疸时呈直接阴性反应,而间接反应呈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多呈双相反应。
3.尿中尿胆原及尿胆素
     尿胆原测定是肝功能检查中较为敏感的一个指标,正常人每24小时尿中仅排出0.2~3.5mg尿胆原,定量法正常为1∶20稀释度以下或大于6.7μmol/24h。溶血性疾病因尿胆原产生量超过肝脏排泄能力时而不能排出,致尿中含量增高。胆汁淤积或胆道梗阻时尿中含量往往减少消失。梗阻性黄疸者尿中尿胆原持续阴性1周以上时,应高度怀疑梗阻为癌肿所致。胆道系统细菌感染尿中可出现多量尿胆原,为40~50mg/d。病毒性肝炎早期尿胆原增加,而在肝内梗阻期则含量降至正常乃至偏低,以后随着病情改善又恢复至正常,呈双峰曲线。
尿中胆红素全部为结合胆红素,其测定对于黄疸的及早发现、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黄疸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正常人尿中无胆红素存在,若在尿中查到胆红素,则表明有肝胆疾病存在。   
4.粪尿胆原
    尿胆原在肠道内经过氧化形成粪胆素,使大便染有棕黄色。正常人每天通过粪便排泄的尿胆原为40~250mg,平均100mg。溶血性黄疸时粪尿胆原排出增加,梗阻性黄疸则减少甚至消失,肝细胞性黄疸时排泄物正常或不恒定。如少于5mg/d则提示胆道完全梗阻,有时也见于使用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之后。
(三)胆汁酸代谢试验
    肝功能损害血清胆汁酸升高。但也发现某些肝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正常,而胆汁酸升高。气相色谱法、酶测定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总胆汁酸的结果基本相似,正常人空腹胆汁酸水平为5~10μmol/L。正常人血清胆酸/鹅去氧胆酸比值为0.5~1.0,肝硬化时降低0.1~0.5,胆道梗阻时增加到0.96~3.6,主要见于毛细胆管性胆汁淤积和肝外胆道梗阻。餐后由于胆囊的收缩,胆汁酸经肝肠循环入肝,则增加了肝脏的胆汁酸负荷,轻度的肝功能异常即可引起餐后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
    口服胆汁酸负荷试验时,正常人口服熊去氧胆酸(UDCA)25mg后30分钟血清浓度达高峰,平均浓度为(1.54±0.66)μmol/L,上限为2.80μmol/L,至120分钟大致恢复至正常值。口服后30、60、90和120分钟各时间段血清UDCA浓度之和(∑△值)为(2.56±0.84)μmol/L。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口服UDCA后血中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清除时间延长。
    静脉胆汁酸耐受试验时,静脉注射甘氨胆酸5μmol/kg,然后间隔一定时间内多次抽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甘氨胆酸浓度计算其在血中消失比例。以静脉注射后10分钟时血中胆酸含量大于1.0μmol/L为异常,正常血中半衰期为(2.6±0.05)分钟。其临床意义与口服胆汁酸负荷试验类似,但静脉法受到肝血流量影响,敏感性不如口服法。
    (四)脂代谢试验
    肝功能损害时会引起脂质代谢的异常。临床常用的脂代谢试验有以下几种。
    1.血清磷脂
    正常值为1.2~2.7mmol/L(110~210mg/dl)。肝细胞性损害或退行性变时血清磷脂可降低,但有时因肝脏对磷脂的分解功能障碍,血清磷脂水平亦可在正常甚至升高。胆道梗阻、胆汁性肝硬化、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时可明显升高。
    2.血清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
正常血清总胆固醇为2.9~6.0mmol/L(110~230mg/dl),其中胆固醇酯占60%~75%。肝内外胆汁淤积时总胆固醇升高,而胆固醇酯往往正常或轻度下降而使胆固醇酯/总胆固醇比值下降。胆固醇酯一定值的下降则表明肝细胞性损害的存在。如胆道梗阻、动脉粥样硬化、肾病、妊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加,肝硬化、急性胰腺炎、急性传染病、新生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总胆固醇含量减少。
3.血清三酰甘油和血清游离脂肪酸(FFA)
    血清三酰甘油的正常值为0.56~1.45mmol/L(50~130mg/dl),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正常值为(768±42)μmol/L(Stormont法)或(1.421±0.138)mg/L(wajchenbmg法 )。所有肝病血清三酰甘油的水平均会升高,对判断肝病的存在及预后有一定意义,但缺乏特异性。暴发型肝炎、肝性脑病时血清游离脂肪酸则在往往明显升高。
    4.载脂蛋白(apo)
构成脂蛋白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apoA-Ⅰ正常值男性为(13.7±2.6)mg/L,女性(13.7±2.4)mg/L,apoA-Ⅱ正常值为(3.2±0.6)mg/L,apoB正常值为(7.9±2.0)mg/L,apoC-Ⅰ正常值为(0.34±0.13)mg/L、apoC-Ⅲ正常值为(0.75±0.3)mg/L,apoE正常值为(0.41±0.12)mg/L。除apoE外,其他五种载脂蛋白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均会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poC-Ⅰ显著升高;梗阻性黄疸apoB、apoC-Ⅰ和apoC-Ⅲ有所升高;apoE则在上述各种肝胆疾病时多呈升高趋势,尤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甚。
5. 脂蛋白
  脂蛋白x(LP-x)是一种特殊的脂蛋白,其正常值小于200mg/L。肝内胆汁淤积或肝细胞性黄疸时常为200~2000mg/L,肝外阻塞性黄疸时往往大于2000mg/L,在血清脂蛋白琼脂电泳可出现特异性的脂蛋白x条带,据此可在鉴别肝内或肝外淤积性黄疸时有一定参考价值。与碱性磷酸酶相比较,LP-x可能更具有特异性,一般认为当碱性磷酸酶升高而LP-X阴性时,可排除胆道梗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抗癌在线介绍

中国抗癌在线于1996年创建,是全国肿瘤防治的大型综合性肿瘤专业门户网站。抗癌在线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更便捷的专业综合肿瘤信息,为大众搭建肿瘤疾病和医疗信息查询...[详细]

及时提问 快速解答

问:结肠癌术后中医治疗

答:结肠癌术后,巩固治疗方面建议根据病人的具体检查情况,结...[详细]

问:得了肝癌怎么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然而肝癌患者...[详细]

*姓名:
*年龄:
*性别:
*电话:
*问题:

(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为了尽快获得专
 家答复,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