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肝与心
心主血,肝藏血,人之血,肝藏之,心行之,二者配合,则血运正常。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之运行必然失常。若心血不足,肝无所藏,亦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出现血虚、心肝失养之证。
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故两脏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若情志有伤,多易化火伤阴,临床上心肝火旺、心肝两虚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2.肝与肺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居上焦,为阳中之阴脏,其气清肃下行;肝居膈下,为阴中之阳脏,其气升发上行。二者肝升肺降,调节着全身的气机,使升降功能正常。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而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证。相反,若肺失肃降,燥热内盛,亦可影响肝,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临床上可见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满痛、头晕面赤等症。
3.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故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疏泄与运化上,肝之疏泄可使脾升而胃降,从而使脾胃气机畅达,健运不息。另外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脾气健运,则水谷之气可滋养肝阴,使肝木得养,而能升发疏泄。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脾之运化,出现“肝木乘土”的证候。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亦可使肝血不足,而疏泄失常。
其次,肝藏血,脾统血,又为气血之源。故脾气健运,生血有源,且行于脉中,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正是由于肝脾两脏关系至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为用,病变时相互影响,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4.肝与肾
肝与肾关系极为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治”之说。在生理状态下,肾精滋养于肝,使肝之阴血充足,以维持肝阴、肝阳的平衡;肝血滋养于肾,使肾精充盈,以维持肾之阴阳的平衡。在病理状态下,肾阴不足,可导致肝阴不足,而使肝阳偏亢;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
此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失调,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二)肝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1.肝与胆
胆,古作“膽”,《说文》曰:“胆,连肝之府,从肉詹声。”《灵枢?五色》云:“肝左者,胆也。”附于肝之短叶间,形中空似囊。《难经?四十二难》云:“胆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医学入门》认为“胆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悬瓤……附肝之短叶间”。悬,悬挂义,指胆附于肝;瓤,指胆的外形如瓤,上小下大。
胆附于肝,肝之余气溢于胆,并借胆道而传出。胆经属胆而络于肝,肝经属肝而络于胆。肝主疏泄,胆主决断,两者构成脏腑相合关系。胆气郁滞则肝之余气无以出而郁滞,甚或肝郁化火;肝气郁滞,余气不溢于胆则胆气不足,决断失权。因此,“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临床上,肝胆常同病,肝之疾泻胆可愈,前贤治疗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经实热,多取胆经之药,如黄芩,或为君药或为臣药,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以“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伤寒来苏集》)。《知医必辨》云:“胆附肝下,肝气上逆,必挟胆火而来……宜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来。”现代研究表明,胆汁和胰岛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学者发现,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与肝脏中的肝胰岛素敏感物质(HISS)密切相关,肝脏很可能是生物体内很大的胰岛素调剂器官。
2.肝与脑
肝藏血,肝经脉“交巅入脑”,脑髓靠肝血的不断充养方能成脑神之用。肝主疏泄,升发,“凡上升之气,皆由肝出”(《类证治裁》)。脑中真气及主元神的功能必须依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协调配合。肝藏血功能失常,血不能上养于脑,则脑神失常,可见多梦、惊骇、梦游等神志病变。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气血上冲于脑,扰乱脑神,则脑神之用失常,不能感知事物,记忆、思维能力低下和运动失司。《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薄厥”即中风,“上”指脑,病因为怒,病机为怒伤肝,气机上逆,气血上冲于脑,阻塞脑窍,导致脑之神机逆乱的“厥”,出现神昏、不省人事等症。《类中秘旨》说:“今人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若疏泄失常,肝气抑郁或亢逆,则见精神失常,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为中风昏厥;若肝失藏血,神失所养,魂不得涵养而飞荡,则见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证是上实,而上实则下虚……盖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
脑为元神之府,肝的功能活动必须在脑神的统御下发挥正常功能。脑神的失常,也必然涉及于肝,出现相应的病变,《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肝…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辨证奇闻》曰:“脑之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
3.肝与胃肠
1906年,Naunyn等就提出“肝源性糖尿病”的概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80%以上的慢性肝病患者具有糖耐量异常,并发糖尿病者高达30%,而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病的可能仅为0.6%。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肝脏、肌肉和脂肪等外围组织以及消化道均可间接影响血糖水平。肝脏和肌肉组织主要直接影响空腹血糖水平。
4.肝与膀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髓生肝”的理论认识,但长久以来,鲜有学者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主要原因是经典胚胎发育学认为在发育过程中一种胚层的细胞不能转化为另一种胚层的细胞,源于中胚层的骨髓不会产生源于内胚层的肝脏。受此观点限制,长久以来缺乏对于“肾藏精,精生髓成肝”的研究,“髓生肝”只能是尚无现代科学依据的科学假说。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突破经典胚胎发育学的某些固有认识,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强和应用前景广阔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随着骨髓干细胞研究的深入,“髓生肝”的科学内涵逐渐被揭示。近十多年来,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资助下,围绕“肝主生发”进行了一系列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若干阶段性成果。“肝主生发”是指肝具有独特的再生修复能力,其再生修复能力在直接或间接受全身脏腑组织调控的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脏腑组织的再生修复。“髓生肝”(“精髓生肝”、“骨髓生肝”和“脑髓生肝”)是“肝主生发”的生理机制,即“精髓”、“骨髓”、“脑髓”调控或转化生成肝。“髓失生肝”是“肝主生发”的病理机制 ,即“精髓失调……骨髓失调”和“脑髓失调”导致肝再生异常。尽管肝再生的机制研究进展较快,但尚缺乏调控肝再生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中医药广泛用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途径、多层次、多系统、多靶点、多时限地调控肝再生过程。这也正好成为肝再生调控手段与方法的“补充”。目前研究表明,“补肾生髓成肝”是针对“髓失生肝”病机的治诊疗理念则,即补肾生精髓、骨髓和脑髓而调控转化生成肝,以维持正常的肝再生。“补肾生髓成肝”至少可通过3个途径或机制调控肝再生:①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肝轴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调控肝再生(补肾生脑髓成肝);②通过影响骨髓干细胞转化为肝脏细胞而调控肝再生(补肾生骨髓成肝);③通过影响肝内环境(包括调控肝再生的细胞因子、肝内干细胞、祖细胞等)或体液细胞因子而调控肝再生(补肾生精髓成肝)。在揭示“肝主生发”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阐发了急慢性肝病“髓生肝”、“髓失生肝”、“久病入肾”、“重病入肾”的病因病机理论,提高了“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以防治肝损伤、肝硬化和肝癌的临床治疗结果。
5.肝与女子胞、精室
肝的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灵枢?经脉》)。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血的藏与泄,肝主疏泄、藏血而为全身气血调节之枢,肝所藏之血为妇女经血之本,肝之疏泄是经血下行的动力。肝气冲和条达,肝血充足,则血脉流利,下注冲脉血海,则冲脉盛满,月事以时而下,卵子适时而排。故古人云:“女子以肝为先天”(《临证指南医案》)。
目前认为,决定月经病的雌激素并不是简单、被动的在肝内被代谢降解,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均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均提示: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的患病人数存在性别差异,即患者主要为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推测内源性雌激素是造成疾病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雌激素能抑制雄性鼠HBV DNA的表达,还能抑制HBsAg的合成,补充雌激素可抑制雄性鼠HBeAg的产生。雌激素代谢产物4-OH E2、2-OH E2、16-OH E1和肝癌发生有关,HBx 与ER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原发性肝癌可能具有一定的激素依赖性,肝癌组织与非癌组织比较,ER一仅 的含量无明显差异,ER蛋白的含量却显著降低,而且血清E2水平增高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有关,它有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层粘连蛋白受体的合成而影响肿瘤的转移过程。另一方面,在生理条件下雌激素又有抑癌作用。雌激素能抑制HBV转录和HBV DNA复制;雌激素能增加肝脏内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可能影响肝癌发生。
雌激素在一定生理剂量范围内具有多方面、多水平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主要机制是: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ECM),通过MMP-1/TIMP-1途径增加ECM降解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E2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B1的合成表达,从而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雌激素是一种强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可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HS活化,E2还可减少培养的大鼠肝细胞中NF-xB及IKB-α的表达;增强肝细胞中抗氧化酶GPx的活性,诱导表达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酶类如铜锌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通过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反式激活延缓慢性肝病的进展。雌激素的代谢产物也具抗纤维化作用。
1.肝与心
心主血,肝藏血,人之血,肝藏之,心行之,二者配合,则血运正常。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之运行必然失常。若心血不足,肝无所藏,亦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出现血虚、心肝失养之证。
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故两脏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若情志有伤,多易化火伤阴,临床上心肝火旺、心肝两虚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2.肝与肺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居上焦,为阳中之阴脏,其气清肃下行;肝居膈下,为阴中之阳脏,其气升发上行。二者肝升肺降,调节着全身的气机,使升降功能正常。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而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证。相反,若肺失肃降,燥热内盛,亦可影响肝,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临床上可见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满痛、头晕面赤等症。
3.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故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疏泄与运化上,肝之疏泄可使脾升而胃降,从而使脾胃气机畅达,健运不息。另外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脾气健运,则水谷之气可滋养肝阴,使肝木得养,而能升发疏泄。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脾之运化,出现“肝木乘土”的证候。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亦可使肝血不足,而疏泄失常。
其次,肝藏血,脾统血,又为气血之源。故脾气健运,生血有源,且行于脉中,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正是由于肝脾两脏关系至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为用,病变时相互影响,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4.肝与肾
肝与肾关系极为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治”之说。在生理状态下,肾精滋养于肝,使肝之阴血充足,以维持肝阴、肝阳的平衡;肝血滋养于肾,使肾精充盈,以维持肾之阴阳的平衡。在病理状态下,肾阴不足,可导致肝阴不足,而使肝阳偏亢;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
此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失调,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二)肝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1.肝与胆
胆,古作“膽”,《说文》曰:“胆,连肝之府,从肉詹声。”《灵枢?五色》云:“肝左者,胆也。”附于肝之短叶间,形中空似囊。《难经?四十二难》云:“胆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医学入门》认为“胆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悬瓤……附肝之短叶间”。悬,悬挂义,指胆附于肝;瓤,指胆的外形如瓤,上小下大。
胆附于肝,肝之余气溢于胆,并借胆道而传出。胆经属胆而络于肝,肝经属肝而络于胆。肝主疏泄,胆主决断,两者构成脏腑相合关系。胆气郁滞则肝之余气无以出而郁滞,甚或肝郁化火;肝气郁滞,余气不溢于胆则胆气不足,决断失权。因此,“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临床上,肝胆常同病,肝之疾泻胆可愈,前贤治疗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经实热,多取胆经之药,如黄芩,或为君药或为臣药,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以“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伤寒来苏集》)。《知医必辨》云:“胆附肝下,肝气上逆,必挟胆火而来……宜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来。”现代研究表明,胆汁和胰岛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学者发现,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与肝脏中的肝胰岛素敏感物质(HISS)密切相关,肝脏很可能是生物体内很大的胰岛素调剂器官。
2.肝与脑
肝藏血,肝经脉“交巅入脑”,脑髓靠肝血的不断充养方能成脑神之用。肝主疏泄,升发,“凡上升之气,皆由肝出”(《类证治裁》)。脑中真气及主元神的功能必须依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协调配合。肝藏血功能失常,血不能上养于脑,则脑神失常,可见多梦、惊骇、梦游等神志病变。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气血上冲于脑,扰乱脑神,则脑神之用失常,不能感知事物,记忆、思维能力低下和运动失司。《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薄厥”即中风,“上”指脑,病因为怒,病机为怒伤肝,气机上逆,气血上冲于脑,阻塞脑窍,导致脑之神机逆乱的“厥”,出现神昏、不省人事等症。《类中秘旨》说:“今人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若疏泄失常,肝气抑郁或亢逆,则见精神失常,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为中风昏厥;若肝失藏血,神失所养,魂不得涵养而飞荡,则见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证是上实,而上实则下虚……盖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
脑为元神之府,肝的功能活动必须在脑神的统御下发挥正常功能。脑神的失常,也必然涉及于肝,出现相应的病变,《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肝…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辨证奇闻》曰:“脑之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
3.肝与胃肠
1906年,Naunyn等就提出“肝源性糖尿病”的概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80%以上的慢性肝病患者具有糖耐量异常,并发糖尿病者高达30%,而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病的可能仅为0.6%。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肝脏、肌肉和脂肪等外围组织以及消化道均可间接影响血糖水平。肝脏和肌肉组织主要直接影响空腹血糖水平。
4.肝与膀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髓生肝”的理论认识,但长久以来,鲜有学者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主要原因是经典胚胎发育学认为在发育过程中一种胚层的细胞不能转化为另一种胚层的细胞,源于中胚层的骨髓不会产生源于内胚层的肝脏。受此观点限制,长久以来缺乏对于“肾藏精,精生髓成肝”的研究,“髓生肝”只能是尚无现代科学依据的科学假说。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突破经典胚胎发育学的某些固有认识,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强和应用前景广阔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随着骨髓干细胞研究的深入,“髓生肝”的科学内涵逐渐被揭示。近十多年来,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资助下,围绕“肝主生发”进行了一系列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若干阶段性成果。“肝主生发”是指肝具有独特的再生修复能力,其再生修复能力在直接或间接受全身脏腑组织调控的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脏腑组织的再生修复。“髓生肝”(“精髓生肝”、“骨髓生肝”和“脑髓生肝”)是“肝主生发”的生理机制,即“精髓”、“骨髓”、“脑髓”调控或转化生成肝。“髓失生肝”是“肝主生发”的病理机制 ,即“精髓失调……骨髓失调”和“脑髓失调”导致肝再生异常。尽管肝再生的机制研究进展较快,但尚缺乏调控肝再生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中医药广泛用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途径、多层次、多系统、多靶点、多时限地调控肝再生过程。这也正好成为肝再生调控手段与方法的“补充”。目前研究表明,“补肾生髓成肝”是针对“髓失生肝”病机的治诊疗理念则,即补肾生精髓、骨髓和脑髓而调控转化生成肝,以维持正常的肝再生。“补肾生髓成肝”至少可通过3个途径或机制调控肝再生:①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肝轴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调控肝再生(补肾生脑髓成肝);②通过影响骨髓干细胞转化为肝脏细胞而调控肝再生(补肾生骨髓成肝);③通过影响肝内环境(包括调控肝再生的细胞因子、肝内干细胞、祖细胞等)或体液细胞因子而调控肝再生(补肾生精髓成肝)。在揭示“肝主生发”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阐发了急慢性肝病“髓生肝”、“髓失生肝”、“久病入肾”、“重病入肾”的病因病机理论,提高了“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以防治肝损伤、肝硬化和肝癌的临床治疗结果。
5.肝与女子胞、精室
肝的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灵枢?经脉》)。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血的藏与泄,肝主疏泄、藏血而为全身气血调节之枢,肝所藏之血为妇女经血之本,肝之疏泄是经血下行的动力。肝气冲和条达,肝血充足,则血脉流利,下注冲脉血海,则冲脉盛满,月事以时而下,卵子适时而排。故古人云:“女子以肝为先天”(《临证指南医案》)。
目前认为,决定月经病的雌激素并不是简单、被动的在肝内被代谢降解,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均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均提示: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的患病人数存在性别差异,即患者主要为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推测内源性雌激素是造成疾病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雌激素能抑制雄性鼠HBV DNA的表达,还能抑制HBsAg的合成,补充雌激素可抑制雄性鼠HBeAg的产生。雌激素代谢产物4-OH E2、2-OH E2、16-OH E1和肝癌发生有关,HBx 与ER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原发性肝癌可能具有一定的激素依赖性,肝癌组织与非癌组织比较,ER一仅 的含量无明显差异,ER蛋白的含量却显著降低,而且血清E2水平增高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有关,它有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层粘连蛋白受体的合成而影响肿瘤的转移过程。另一方面,在生理条件下雌激素又有抑癌作用。雌激素能抑制HBV转录和HBV DNA复制;雌激素能增加肝脏内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可能影响肝癌发生。
雌激素在一定生理剂量范围内具有多方面、多水平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主要机制是: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ECM),通过MMP-1/TIMP-1途径增加ECM降解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E2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B1的合成表达,从而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雌激素是一种强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可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HS活化,E2还可减少培养的大鼠肝细胞中NF-xB及IKB-α的表达;增强肝细胞中抗氧化酶GPx的活性,诱导表达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酶类如铜锌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通过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反式激活延缓慢性肝病的进展。雌激素的代谢产物也具抗纤维化作用。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肝去动脉血管手术 下一篇:肝癌肝门区的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