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恶性肿瘤第三或第四位,男多于女。一般而言,肝癌的发生与肝脏慢性疾病有关,亦与地区,种族,性别,年龄密切相关。我国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多见。
肝癌早期发生的“第一信号”
AFP是可在正常人血清中检测到的一种糖蛋白,水平很低。慢性肝病在活动期(以转氨酶波动性升高为主要特点),一部分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机体为了修复坏死的肝细胞,需要启动肝细胞再生机制。肝细胞再生比较活跃时,可有轻度的升高,一般不超过100ng/L,且波动与肝病的转归密切相关。妊娠妇女和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患者也有明显的升高。
发生肝癌时,由于肝癌细胞产生AFP的能力强,血液中AFP常有明显且进行性的升高,因此,血液中AFP升高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重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肝癌都产生AFP,能够产生AFP的肝癌约占70%,而且产生AFP的能力迥异,其中,约10%的肝癌仅产生低水平(30~100ng/ml)的AFP。一般来讲,AFP升高的幅度与癌灶大小和病情早晚无明显的关系。当由其他线索高度怀疑肝癌时,AFP 正常或水平较低绝不能作为排除肝癌的理由。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患者是肝癌的好发人群,应定期检查AFP、超声甚至增强CT,以期在肝癌发生发展的早期明确诊断。AFP升高常常是肝癌的第一信号。
发现AFP升高时,很好是选择另一家医院进行复查,以排除检验误差等情况。当AFP的浓度进行性升高,特别是升至较高水平时,基本可排除肝功能波动导致的肝细胞再生活跃等因素,应高度怀疑肝癌,需要行进一步检查。在肝癌发生发展的初期,因癌灶较小、位置隐匿等原因,常规的超声和CT检查不一定能够发现,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应行血管造影和碘油染色试验等进一步检查。
AFP除了能够帮助诊断肝癌,还有助于评价治治疗结果果。治疗前AFP 高的患者,治疗后如能逐步降低为正常水平,提示肝癌的治疗是完全和完全的;如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继续降低,或又开始升高,则高度提示肝癌有残留,或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肝癌灶,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果治疗后AFP降低到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升高,则提示肝癌有复发或再发,应积极诊断和治疗。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即便是肝癌得到了完全的清除,治疗后AFP也不会很快降低为正常,通常的规律是每一周下降50%,直至降至正常。
总之,AFP升高常常是肝癌发生发展的第一信号,也是评价治治疗结果果很灵敏的指标,还是肝癌复发或再发的“晴雨表”。对于AFP明显升高的肝癌患者而言,这个预警信号是不幸中的万幸。
肝癌的早期诊断
肝癌多数发生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巴德-基亚里综合征、原发性铁过载和糖原代谢疾病等导致肝硬化疾病的基础上,可见于胆源性肝硬化患者,少数无肝硬化背景。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肝癌的发展过程是从肝硬化再生结节(RN)逐步发展到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结节,即癌前结节或病变[1995年后国内外统称为不典型增生结节(DN)],并在DN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局灶癌变(早期肝癌),再进展为小肝癌和大肝癌。
B超、CT结合甲胎蛋白(AFP)普查已经能够实现小肝癌和大肝癌的检出和诊断,但B超和CT仅能帮助确认DN的血供多少,很难早期检出RN、DN和早期肝癌。在临床中,多数RN、DN和DN癌变者的AFP未见异常,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正确检出并诊断上述病变主要依赖于高场强(1。5 T和3。0 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该技术可将肝癌的诊断推进到DN和RN水平,并能检出5毫米以上的癌灶。
DN局灶癌变的MRI表现主要有: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较少血供的DN变为多血供;②在DN的典型MRI表现的基础上,T2加权像(WI)病灶的低、等信号中出现局灶高信号影和(或)T1WI病灶的高、等信号背景中出现局灶低信号影,有学者将其称为“结节中的结节”;③脂肪抑制后T1WI上病灶的高信号部分或完全消失,或者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图像上病灶的信号局部或完全降低,提示病灶内出现了明显的脂质或脂肪;④DN摄取特异性对比剂的能力降低。
肝癌早期治疗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从治疗方面而言,预后不佳。但如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了一些突破,特别在控制转移、延长生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治疗结果的重要途径: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未能切除的巨块型肝癌,手术中可作肿瘤局部放疗及化疗,并作肝动脉插管,以利手术后进行化疗及中药治疗。手术前一周可用中药扶正调理及清肠和胃,如黄芪、党参、当归、生熟地、大黄、黄柏、黄连等。手术后,长期服用中药以巩固治疗结果,保护肝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手术后的放疗(手术中残留肿瘤者)、化疗(小剂量)均应在体力恢复情况下,与中药结合进行。
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肿块局限及肿瘤位置不易手术者可作放疗,以中小剂量、长疗程放射较好。适应放疗的患者放疗后1年生存的可能为29.5%~45%,有的长期存活。中医辨证可作为选择放疗适应证参考,凡属于脾虚胃弱、肝郁气滞型者放治疗结果较好;阴虚内热者则放疗反应重,治疗结果差。放疗中合并应用中药,可减轻副反应并提高治疗结果。放疗期间,小剂量并用化疗如噻替派,每次10mg,每周1-2次,或氟尿嘧啶250mg~500mg,每周或10天1次,常可增加放射敏感性,有助于提高治疗结果。
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单纯化疗时肝癌的治疗结果并不理想,不如单纯用中药治疗。如有人报道,将服用中药患者和化疗患者进行配对分析,两组各30例,中药治疗组1年生存的可能38.7%,化疗组3.2%;5年生存的可能,中药组为19。4%,化疗组为0%;中位生存期:中药组为300天,化疗组为126天。这可能是由于癌症患者多合并肝硬变及肝功能损害,化疗受到限制,有时化疗反而使机体的全身情况更差及对肝功能损害更甚,因此,有黄疸及大量腹水患者更不宜使用化疗。
因此,大力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将有助于治疗肝癌。上海东方肝胆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郑伟鸿主任告诉我们,东方肝胆医院也是西医医院,但非常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如今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尚存在于表面,相信中西医的真正结合后,会给肝癌患者重生的希望。
肝癌早期治疗的治疗结果评估
对临床上不能耐受手术的肝癌患者,以不同介入手段结合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成为重要治疗手段。其中介入手段主要包括经动脉栓塞化疗(TACE)、微波消融(MW)、射频消融(RF)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等。
通常采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结合扩散(弥散)加权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治疗结果评估。MRI正逐渐成为主要评估手段,特别是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后即刻(24小时之内)治疗结果评估对是否选择再次治疗及诊疗理念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但目前对上述介入方法能否完全、部分灭活肝癌仍缺乏公认的影像诊断标准。手术切除肝癌或不同介入方法治疗肝癌后,通过影像特别是MRI能早期检出5毫米以上存活或新生癌灶,为选择方案提供准确信息。
肝癌经介入治疗后局部完全坏死的MRI表现为T1和T2WI呈稍高或稍低信号(TACE和HIFU),或者T1WI高信号,T2WI低或混杂低信号(MW或RF),DWI信号降低;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和延迟期周边轻度强化;与治疗前对比,肿瘤血供消失,逐渐缩小。治疗前后肿瘤的MRI表现相似提示肿瘤存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