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管癌中医治疗的概述
在我国的中医典籍中,没有胆管癌这一疾病名称的出现,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在中医中,这些癌症都是作为一些疑难杂症来归类的。在历代中医典籍中没有胆管癌的病名,但类似本病的症状却有丰富的记载,散见于“黄疸”、“癥瘕”、“胁痛”、“腹痛”、“结胸”、“积聚”等论述中。
如《灵枢?胀论》说:“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喜太息。”“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描述“结胸”证时指出:“膈内疼痛、拒按、气短、心下部坚硬胀满、身发黄”等,上述描述与胆管癌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景岳全书?黄疸》篇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在预后转归方面,《医宗金鉴》则作了说明:“疸过十日而反剧,色若烟薰目晦青、喘满渴烦如啖蒜,面黧汗冷及天行”为疸证死证。这些历代文献的记载对胆管癌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胆管癌的发生多因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湿热壅阻,日久化火蕴于内,痹阻不通而成胆道症块,其病变部位涉及肝、胆、脾胃,主要病变在肝胆,因此,治疗上重在疏肝利胆,清腑退黄,通利渗湿。
二、胆管癌的中医对症治疗
【辨病用药】
本病多因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湿热壅阻,日久化火蕴蒸于内,痹阻不通而成胆道症块,其病变部位涉及肝、胆、脾胃,主要病变在肝胆,因此,治疗上重在疏肝利胆,清腑退黄,通利渗湿。临证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还可选用本病常用的抗癌中药,如藤梨根、野葡萄根、水杨梅根、蛇舌草、败酱草、红藤、山豆根、半枝莲、蛇莓、龙葵、八月扎、土茯苓、蚤休等。茵陈有较好的退黄作用,不论何种类型的黄疸都可用,其他如田基黄、垂盆草、山栀、郁金、虎杖、大黄、金钱草、玉米须等均有退黄作用,可酌情选用。
【对症加减】
如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竹茹、生姜;胸闷腹胀者加枳壳、大腹皮;便溏者加白术、淮山药、茯苓;食滞者加山楂、谷麦芽、炙鸡金、六曲等;胁痛者加香附、川楝子、白芍;面浮足肿者加白扁豆、薏苡仁、山药、茯苓、猪苓等;肿块明显加夏枯草、鳖甲、昆布、海藻、生牡蛎等。
1、以胁痛为主者
多表现为右胁部隐痛或胀闷不适,服利胆止痛药物常无效,呈持续性钝痛;如肿瘤或其合并的胆石导致胆管阻塞或癌肿转移至肝脏及邻近器官时,则可发生"胆绞痛"或持续疼痛,局部拒按。
2、以黄疸为主者
多因癌肿逐渐增大,影响胆管正常排泄而发生黄疸.。具体可表现为"阳黄"或"阴黄"。可与疼痛相伴,亦可以无痛性黄疸为首诊。辨证属湿热蕴结或脾虚湿阻。辨证要点有:皮肤巩膜发黄,口干口苦食少,恶心欲吐,尿黄,大便秘结,右胁下胀痛或胃脘胀闷,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湿热,利胆退黄。
3、以症积为主者
多因怒气伤肝,忧思伤脾,致气血痰湿互结而成症积。辨证要点有:右胁部或胃脘扪及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度差,按之疼痛。治当疏肝利胆,开郁散结。
三、胆管癌的中医辨证施治
1、湿热蕴蒸
主证 右上腹胀痛或隐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甚或右上腹可扪及包块,身目黄色鲜明,口渴或不渴,心中懊憹,纳减恶心,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舒肝利胆 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合菌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2、热毒炽盛
主证 发病急骤,身如金黄,高热烦渴,腹胀满疼痛,神昏谵语,或衄血,便血,右上腹积块痛不可触,口苦口干,大便燥结,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 凉血护阴
方药 犀角散(《千金要方》)加减
3、寒湿郁滞
主证 右胁腹隐痛或胀痛,右上腹包块明显,黄疸暗晦,纳少脘闷,或见大便不实,神疲畏寒,舌质淡苔腻,脉象濡缓。
治法 温里助阳 利湿退黄
方药 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加减
4、脾阳虚衰
主证 形体消瘦,右胁腹隐痛,可扪及包块,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肌肤不泽,神疲畏寒,肢软乏力,纳差少眠,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腻,脉细或濡。
治法 健脾温中 补养气血
方药 小建中汤(《伤寒论》)加减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