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是传统的治病方法,也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在临床上应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治疗结果有好有坏。鼻咽癌的药物治疗可分为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两种,化疗药物对癌肿有较为直接的抑制作用,但亦存在较为强烈的不良反应,会对人体免疫机能造成损伤,进而产生一系并发症,对治疗不利。目前临床上常结合中医药治疗,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进而提高对肿瘤的抵抗力,另外,中医药亦能减轻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专家指出,在放、化疗,术前、术后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可提高肌体对放化疗对药物的敏感度,增加患者的预后。
一、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
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是利用药物中的抗癌成份杀死癌细胞,发挥其作用的方法,是扰乱癌细胞的繁殖。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经血管流入全身,很多时候都要用化疗配合治疗。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对早期病例应与放射治疗综合应用。晚期病例可与中草药综合治疗。对有颈部广泛转移(下行型)及颈淋巴结局限性转移仆并颅内神经受侵(上下行型)者,以半身或全身化学药物治较好。
1、动脉插管化学药物治疗和全身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及剂量
a、唾替派:10-20mg/日,继续5天后改为每周2-3次,总量为200-300mg。
b、氧化氮芥:50-100mg/日,总量为500-1000mg。
c、A139(癌抑散):10mg/日,总量400-500mg。
d、环磷酸胶:200mg/日,总量10-15mg。
2、半身阻断循环的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方法及剂量
a、治疗前禁食,病人排小便,平卧,臀部垫高约300角。放硬棉卷于腹主动脉处(平儒崎处),外加血压计的气囊带,再围腹部裹以多头腹带。
b、由肘静脉滴注5%葡萄糖水,将血压计气囊打胀以压迫腹主动脉,直至双侧股动脉脉搏摸不着为止。
c、将临时制备的氮O。1-O。22mg/kg次,经滴注葡萄糖液的胶管内注人,8分钟内注完(一个疗程为0.5-Img/kg,共分5次注完,每周2次)。注完药后,气囊持续压迫至15-20分钟,然后缓缓松解。
3、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的进展
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的进展体现在与手术、放疗等各种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上,在达到提高局部肿瘤控制比例和患者生存的可能的同时,降低治疗并发症,并且发展趋势是探索多种治疗方式的结合模式。随着技术的提高,鼻咽癌化学药物治疗的方法也随之有了更好的改善。
二、鼻咽癌中药治疗
中医强调肿瘤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虚弱被视为癌变的内因。鼻咽癌的中医中药疗原则为攻补兼施。补法主要是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调脾胃、益肝肾。此类药物具有减轻放疗所致的不良反应,提高机体正气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培补脾胃是恢复人体正气的重要前提;肾为先天之本,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阴阳气血,阳很重要,提高机体功能,恢复人体正气,重中之重在于温阳。攻法是祛邪的一种方法,它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此类药物易戕伐人体正气,损伤脾胃功能,如一味攻邪,势必引起人体正气更虚,反而不利患者的健康。但临床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结果,又应扶正与祛邪二法交替使用,因为肿瘤病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二者互为因果,故治疗必须做到祛"实"补虚,即扶正与祛邪。二者如果配合适宜,则效果良好。目前临床上,扶正培本、活血化瘀为该病治疗常法,通过辨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也适时用于临床,以完成扶正祛邪之大法。
中药辨证分型治疗
未经治疗的鼻咽癌分为3型:痰浊凝聚型、气血凝结型和火热内困型;经放疗、化疗后的鼻咽癌亦分为3型:津液耗伤型、脾胃失调型和阴血亏损型。
1、未经放疗或化疗的鼻咽癌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
(1)痰浊凝聚型
证候:病属早期,涕中带血,鼻塞或微咳,口苦咽干,偶见头晕,头痛。舌质微红或正常,苔薄白,脉滑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利窍,消痰散结。
方药:沙参、苍耳子、石上柏、瓜蒌、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野菊花、山豆根、茜草根、白茅根、白芷等加减。
(2)气血凝结型
证候:以颈淋巴结转移为主,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梦多,舌边尖红,黄白苔,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泄火,消肿散结。
方药:玄参、丹皮、赤芍、夏枯草、钩藤、龙胆草、野菊花、石上柏、七叶一枝花、苍耳子、生南星加减。
3)火热内困型
证候:以颅神经损害症状为主,头剧痛或偏头痛,复视,舌、面歪斜,鼻塞鼻衄,流浊涕,口苦咽干,心烦不寐,舌边红,苔黄厚,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凉血熄风,解毒散结。
方药:太子参、生地、赤芍、丹皮、入地金牛、蛇总管、旱莲草、水牛角、山豆根、生南星、生半夏、蜈蚣、全蝎、僵蚕等加减。
2、经放疗、化疗的鼻咽癌辨证分型治疗
(1)津液耗伤型
证候:口干唇焦,咽痛,胃纳尚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面干,苔光绛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
治法:养胃阴,清热生津。
方药:知母、丹皮、鲜芦根、野菊花、天花粉、野百合、天麦冬、丹参、桔梗、生地、石斛、沙参、女贞子、石上柏等加减。
(2)脾胃失调型
证候:胃纳不佳、厌食恶心、呕吐头目眩晕、倦怠乏力、腹满便溏、舌边红干、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或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养胃生津。
方药:常用中药: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天花粉、麦芽、旱莲草、白茅根等加减。
(3)阴血亏损型
证候: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饮、舌质黯淡、苔灰黯或光净嫩红,脉细数。
治法:滋肝肾,补气血。
方药: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升麻、柴胡、女贞子、黄精、菟丝子、玄参、麦冬等到加减。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