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指原发于结肠、直肠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瘤之一。其中低位大肠癌(直肠癌)占大肠癌的60%~75%。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的可能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大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的可能和死亡人数均居第三位。大肠癌的发病年龄以40~60岁很多见,但30岁以下的亦占1/5,中位发病年龄45岁左右,男女发病的可能之比为1.2~2:1。大肠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医药治疗肺癌有其特色和优势,目前中医药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肺癌的中医药治疗体会浅述如下:
1.详察病因病机
大肠癌属于中医“肠澼”、“肠积”、“脏毒”、“锁肛痔”、“下痢”等疾病的范畴,在中医古文献中未见有大肠癌之病名,但有许多类似大肠癌的记载。如《血证论》云:“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水。”《外科大成》云:“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
大肠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素体虚弱,脾肾不足或情志失调,肠胃损伤是内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是外因。
常见的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湿热邪毒蕴结肠道,日久而成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乘脾犯胃,致运化失司,湿浊内生,留滞肠道,日久而成本病;寒温失节,或久坐湿地,感受邪气,致使脾胃受伤,升降失常,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结于肠道而成本病;年老体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邪毒下注浸淫肠道,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成本病。
总之,本病的病位在大肠,和脾、肾、肝密切相关。正气不足为病之本,而湿邪、热毒、瘀滞为病之标,二者互为因果,脾虚湿毒瘀阻为大肠癌的很主要发病机理。
2.谨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精髓。大肠癌发病较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多见虚实夹杂,临床中难以单用某一型来概括整个病程,故治疗当中要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不可拘于一隅。临床上大肠癌常见以下四种证型:
⑴ 湿热蕴结型
主证:腹痛腹胀,大便滞下,里急后重,大便粘液,时伴有脓血,肛门灼热感,口苦口干,溲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主方:白头翁汤加减。
药物:白头翁15克、黄柏9克、黄连6克、秦皮9克、败酱草30克、地榆15克、槐花15克、半枝莲15克、薏苡仁30克、苦参9克、木香(后下)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土鳖6克、甘草6克。
⑵ 瘀毒内阻型
主证:腹痛腹胀,痛有定处,腹有肿块,便下脓血粘液,或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溏,大便扁平或变细。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活血祛瘀,解毒散结。
主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3克、赤芍12克、香附9克、乌药9克、枳壳12克、川芎12克、延胡索12克、丹皮9克、土鳖6克、蜈蚣2条、甘草6克。
⑶ 脾肾亏虚型
证候:腹痛下坠,腹部肿块增大,大便频数,便下脓血腥臭,口淡乏味,少气纳呆,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形神俱衰。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活血。
主方: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药物: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6克、吴茱萸6克、补骨脂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9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甘草6克。
⑷ 气血两虚型
主证:腹部隐痛,大便粘液腥臭,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纳呆,头晕体倦,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方药:八珍汤加减
药物: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当归9克、川芎15克、阿胶(烊化)9克、甘草6克。
3.明辨虚实,以定攻补
祖国医学依据机体情况和癌瘤的变化,其邪正相搏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是,即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曰:“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日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大亟则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医学的TNM分期标准和祖国医学的分期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究其原因,前者所指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来决定的,是以肿瘤为主要观察对象;而祖国医学的分期是根据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过程中的相互状况而决定的,是以机体为主要观察对象。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初期,亦即早期,此时邪气初起,正盛邪实,治疗以攻毒祛邪为主;中期肿瘤逐渐增大,病邪炽盛,开始伤气劫血耗精,邪正处于相持阶段,机体形神渐损,虚象已露,治疗宜攻补兼施;末期,亦即晚期,癌瘤盘根错结,邪毒侵袭嚣张,正气虚衰不去,不堪攻伐,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寓攻于补。
4.注重扶正健脾
大肠癌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外界致病因素,但归根到底,发病的关键还取决于人体脏腑、经络等的功能失调导致的正气不足,即“内虚”。正如《医宗必读·总论证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邪气踞之。”明·张景岳曰:“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因此,治疗恶性肿瘤不能一味攻邪(抗癌),还必须重视扶正,维持机体阴阳平衡、脏腑调和。如前所述,脾虚湿毒瘀阻是大肠癌很主要的发病机理,脾虚在大肠癌的发病中尤显重要。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胃为营血化生水源,被称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均可导致脾虚,从而运化失常,精微失布,水湿停蓄,凝而不散,留于肠道,结为有形实邪,久则发为本病。因此治疗大肠癌的时候应该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薏苡仁、淮山等。
5.内服结合灌肠,六腑以通为用
祖国医学认为大肠为六腑之一,饮食物在小肠泌别清浊后,其清者即水谷精微经脾转输到心肺,布散周身,其浊者即糟粕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将糟粕经过燥化变成大便,排出体外。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送糟粕,因此大肠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大肠癌患者多有肠道气机升降受阻,清气下泄,浊阴不降,腑气不通,临床表现为纳呆、腹胀、腹痛、便秘,里急后重。因此在治疗的时候要注重行气通腑,荡涤湿热毒邪,祛除肠道瘀滞。灌肠药物可选用大黄、虎杖、蒲公英、银花、红花、苦参、白头翁等。中药灌肠具有通腑降气的作用,使糟粕得除,湿热瘀毒外泄,邪有出路,另外药物还可以直接和癌灶接触,配合内服中药,能够事半功倍,更好地发挥作用。
6.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精华。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也要按照祖国医学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但由于大肠癌发病的特殊性,还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多年的传统理论与经验,针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与临床运用特点,选择一些已证实有抗癌功效的药物,即所谓辨病治疗。只有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结合得当,临床上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常用的对大肠癌有效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七叶一枝花、苦参、仙鹤草、守宫、蜈蚣、苡仁等。另外,大肠癌发病病情多凶险,病势进展快,时恐汤剂药效不够,而现代中药的深入研究以及剂型的改革则可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临床上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当选择一些中成药。
1.详察病因病机
大肠癌属于中医“肠澼”、“肠积”、“脏毒”、“锁肛痔”、“下痢”等疾病的范畴,在中医古文献中未见有大肠癌之病名,但有许多类似大肠癌的记载。如《血证论》云:“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水。”《外科大成》云:“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
大肠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素体虚弱,脾肾不足或情志失调,肠胃损伤是内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是外因。
常见的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湿热邪毒蕴结肠道,日久而成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乘脾犯胃,致运化失司,湿浊内生,留滞肠道,日久而成本病;寒温失节,或久坐湿地,感受邪气,致使脾胃受伤,升降失常,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结于肠道而成本病;年老体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邪毒下注浸淫肠道,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成本病。
总之,本病的病位在大肠,和脾、肾、肝密切相关。正气不足为病之本,而湿邪、热毒、瘀滞为病之标,二者互为因果,脾虚湿毒瘀阻为大肠癌的很主要发病机理。
2.谨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精髓。大肠癌发病较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多见虚实夹杂,临床中难以单用某一型来概括整个病程,故治疗当中要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不可拘于一隅。临床上大肠癌常见以下四种证型:
⑴ 湿热蕴结型
主证:腹痛腹胀,大便滞下,里急后重,大便粘液,时伴有脓血,肛门灼热感,口苦口干,溲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主方:白头翁汤加减。
药物:白头翁15克、黄柏9克、黄连6克、秦皮9克、败酱草30克、地榆15克、槐花15克、半枝莲15克、薏苡仁30克、苦参9克、木香(后下)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土鳖6克、甘草6克。
⑵ 瘀毒内阻型
主证:腹痛腹胀,痛有定处,腹有肿块,便下脓血粘液,或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溏,大便扁平或变细。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活血祛瘀,解毒散结。
主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3克、赤芍12克、香附9克、乌药9克、枳壳12克、川芎12克、延胡索12克、丹皮9克、土鳖6克、蜈蚣2条、甘草6克。
⑶ 脾肾亏虚型
证候:腹痛下坠,腹部肿块增大,大便频数,便下脓血腥臭,口淡乏味,少气纳呆,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形神俱衰。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活血。
主方: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药物: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6克、吴茱萸6克、补骨脂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9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甘草6克。
⑷ 气血两虚型
主证:腹部隐痛,大便粘液腥臭,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纳呆,头晕体倦,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方药:八珍汤加减
药物: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当归9克、川芎15克、阿胶(烊化)9克、甘草6克。
3.明辨虚实,以定攻补
祖国医学依据机体情况和癌瘤的变化,其邪正相搏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是,即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曰:“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日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大亟则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医学的TNM分期标准和祖国医学的分期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究其原因,前者所指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来决定的,是以肿瘤为主要观察对象;而祖国医学的分期是根据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过程中的相互状况而决定的,是以机体为主要观察对象。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初期,亦即早期,此时邪气初起,正盛邪实,治疗以攻毒祛邪为主;中期肿瘤逐渐增大,病邪炽盛,开始伤气劫血耗精,邪正处于相持阶段,机体形神渐损,虚象已露,治疗宜攻补兼施;末期,亦即晚期,癌瘤盘根错结,邪毒侵袭嚣张,正气虚衰不去,不堪攻伐,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寓攻于补。
4.注重扶正健脾
大肠癌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外界致病因素,但归根到底,发病的关键还取决于人体脏腑、经络等的功能失调导致的正气不足,即“内虚”。正如《医宗必读·总论证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邪气踞之。”明·张景岳曰:“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因此,治疗恶性肿瘤不能一味攻邪(抗癌),还必须重视扶正,维持机体阴阳平衡、脏腑调和。如前所述,脾虚湿毒瘀阻是大肠癌很主要的发病机理,脾虚在大肠癌的发病中尤显重要。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胃为营血化生水源,被称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均可导致脾虚,从而运化失常,精微失布,水湿停蓄,凝而不散,留于肠道,结为有形实邪,久则发为本病。因此治疗大肠癌的时候应该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薏苡仁、淮山等。
5.内服结合灌肠,六腑以通为用
祖国医学认为大肠为六腑之一,饮食物在小肠泌别清浊后,其清者即水谷精微经脾转输到心肺,布散周身,其浊者即糟粕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将糟粕经过燥化变成大便,排出体外。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送糟粕,因此大肠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大肠癌患者多有肠道气机升降受阻,清气下泄,浊阴不降,腑气不通,临床表现为纳呆、腹胀、腹痛、便秘,里急后重。因此在治疗的时候要注重行气通腑,荡涤湿热毒邪,祛除肠道瘀滞。灌肠药物可选用大黄、虎杖、蒲公英、银花、红花、苦参、白头翁等。中药灌肠具有通腑降气的作用,使糟粕得除,湿热瘀毒外泄,邪有出路,另外药物还可以直接和癌灶接触,配合内服中药,能够事半功倍,更好地发挥作用。
6.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精华。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也要按照祖国医学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但由于大肠癌发病的特殊性,还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多年的传统理论与经验,针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与临床运用特点,选择一些已证实有抗癌功效的药物,即所谓辨病治疗。只有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结合得当,临床上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常用的对大肠癌有效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七叶一枝花、苦参、仙鹤草、守宫、蜈蚣、苡仁等。另外,大肠癌发病病情多凶险,病势进展快,时恐汤剂药效不够,而现代中药的深入研究以及剂型的改革则可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临床上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当选择一些中成药。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手术可以根除肺癌吗? 下一篇:老年肺癌患者能手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