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胰腺癌多青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人群,因此,为了及早发现胰腺癌,40岁以上患者近期出现下列临床表现者,应及时就诊并想到胰腺癌的可能:
1). 若有若无的上腹部痛或原因不明的顽固性上腹部、腰背痛。
2). 不明原因的厌食及消瘦。
3). 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阻塞性黄疸。
4). 脂肪泻。
5). 反复发作性胰腺炎。
6). 无明显诱因出现忧郁型精神病。
7). 有可疑胰腺癌的症状,近期出现糖尿病者。
8). 不明原因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胰腺癌也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和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亦不典型。胰腺癌I期患者仅占2。3%~7%。随之而来的是胰腺癌手术切除的可能低,80%以上的胰腺癌病人确诊时只能行探查或姑息性手术,能完全医治者仅占5%~30%。
此外,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困难。术后复发转移早、发生的可能高,由此可见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很重要,临床上检查胰腺癌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该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技术花样多
有彩色超声检查,CT、螺旋CT,MRI检查,超声内镜(EUS)检查,超速磁共振成像(UMRI)效果显著高于CT、MRI。其他还有:
管腔内镜超声(IDUS):对小胰腺癌的检出比例几乎达到100%。
腹腔镜超声(LUS):确定肿瘤阳性还是阴性的准确性分别为97%和96%。
经口胰管镜:可发现不能进入胰管分支、易漏诊的原位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可发现CT、内镜US所不能发现的淋巴结和小的肝转移灶,并与慢性胰腺炎相鉴别。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由于胰腺癌早期无明显和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缺乏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使许多患者被误诊,严重影响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的可能。
目前常见的胰腺癌误诊是将其诊断为慢性胃炎,因为在行胃镜检查时,相当一部分胰腺癌病人也具有浅表性胃炎。因此,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上腹部有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应进行仔细筛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有时可超过342μmol/L,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碱性磷酸酶值升高亦很显著。尿胆红素试验呈阳性或强阳性。血淀粉酶测定,在少数早期胰腺癌,因胰管梗阻可有一过性升高;后期胰腺组织萎缩,血淀粉酶值不会有变化。
胰腺癌患者可能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阳性比例高。癌胚抗原(CEA)测定,约70%胰腺癌患者可升高,但亦无特异性。消化道癌相关抗原CA19-9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癌的指标。
2、B超 胰腺癌的直接影像可见到低回声的肿瘤,间接的所见往往成为发现小胰癌的线索,如扩张的胰管、胆管等。
除主胰管外,还要仔细观察胰管的分支。有些小胰癌可首先引起胰管分支的局限性扩张,如钩突部胰管扩张。超声内镜因超声探头仅隔胃、十二指肠壁对胰腺体尾和头部扫描,不受胃肠道气体干扰。所以,可清晰地描出胰内结构,发现早期病变。
3、CT扫描 CT扫描可以显示胰腺肿块的正确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但<2cm的胰腺肿块约l//3不能发现影像学改变,除费用昂贵的因素外。CT扫描应该列为目前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方法。胰腺癌的CT图像为:
①胰腺肿块呈普遍性或局限性肿块。肿块中心可有不规则的轮廓模糊的低密度区,若低密度区较大,可为肿瘤坏死或液化表现;
②癌肿侵入或压迫胆管或胰管时可使其扩张;
③癌肿可侵及胰背脂肪层及包绕肠系膜上血管或下腔静脉。
4、磁共振成像(MRl) MRI可显示胰腺轮廓异常,根据T1加权像的信号高低,可以判断早期局部侵犯和转移,对判断胰腺癌,尤其是局限在胰腺内的小胰癌以及有无胰周扩散和血管侵犯方面MRI优于CT扫描,是胰腺癌手术前预测的较好方法。但价格昂贵。
5、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RCP能同时显示胰管、胆管和壶腹部,对不明原因的阻塞性黄疸很有价值,此外还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并收集胰液作细胞学检查。但在已有阻塞性黄疸的情况下作ERCP有引发胆道感染的危险,应控制好注入造影剂的数量、速度和压力。胰腺癌的ERCP影像所见为:
①主胰管不规则性狭窄,梗阻,其末端呈鼠尾状截断影;
②主胰管侧支破坏、断裂、稀疏和移位;
③造影剂外溢入肿瘤区;
④胆总管可有包绕狭窄和梗阻表现,如同时有胰管的狭窄和梗阻,则呈“双管征”。
6、胃肠钡餐检查(GI) 常见的GI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在胰头癌晚期可有十二指肠圈扩大,或十二指肠呈反“3”形改变。低张GI检查使十二指肠平滑肌松弛,蠕动减少从而利于观察十二指肠粘膜的变化,如纹理紊乱、粘膜中断、壁僵硬等。
7、细胞学检查 目前多主张术前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抽吸胰腺肿块作细胞学检查,对胰腺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其主要诊断作用在于晚期不能手术病人,可以明确诊断。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在术中应用,并可代替胰腺活检,从而避免因活检引起出血、胰瘘、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
中上腹疼痛是胰腺癌早期常见临床表现。由于其疼痛位置与一般胃疼痛、胆疼痛相似,其疼痛往往在饭后1~2小时加剧,少进食或不进食可减轻疼痛,伴随恶心、呕吐、腹胀胃病引起的错觉。
因此,胰腺癌被误诊人还被误诊为肝炎、胆石症、慢性腹炎等。
尽管胰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只要提高警惕,还是能够早期发现的。
近年来,各地的胰腺癌发病的可能和死亡人数都显著上升,患病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城市人多于农村人、吸烟者明显高于未吸烟者。专家表示吸烟者、有暴饮暴食习惯者、喜好油腻食物者是专家们锁定的重点检查对象。
在高危人群中,吸烟者胰腺癌发病的可能尤其高,环境污染也被认为是胰腺癌诱发因素。
胰腺癌的诊断较为困难,一般确诊时已到了后期,死亡人数很高。早发现是胰腺癌治疗中的关键因素。为了早诊断,对胰腺癌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检查很重要。
有研究者认为40岁或40岁以上的有下列任何临床表现的病人应该怀疑有胰腺癌:
①梗阻性黄疸;
②近期出现的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超过10%;
③近期出现的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④近期出现的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
⑤突发糖尿病而又没有使之发病的因素,如家庭史,或者是肥胖;
⑥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⑦自发性的胰腺炎的发作。如果病人是嗜烟者应加倍怀疑。
总之如果发现病人出现顽固性厌食、消化不良、消瘦无力、腹痛、日渐加重的黄疸,应想到是胰腺癌的可能,应该尽早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抽吸十二指肠液做细胞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是有帮助的,胰腺同位素扫描对诊断有益,胃及十二指肠X线检查可以发现癌的浸润与转移,现常用CT、磁共振、十二指肠镜经法特壶腹逆行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等方法、力争早期发现胰腺癌。
胰腺癌辅助检查
(1)很初应选择的诊断性检查是CT扫描:CT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比例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指运用超声波的原理对人体软组织的物理特性,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作出判断的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3)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比例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4)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RCP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照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
(5)在CT或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抽吸(FNA)细胞学检查。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胰腺癌的诊断基因有哪些? 下一篇:胰腺癌血清标志物的种类和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