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胰腺癌的诊断中,有关专家说、存在的潜在困恼和症状是十分重要的。胰腺癌危险因子有吸烟、糖尿病、高龄化、慢性胰腺炎、遗传因素、恶性肿瘤家族史;胰腺癌症状有腹痛、黄疸、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后背痛、糖尿病恶化,尤其是腹痛伴有体重下降者应高度怀疑是否有胰腺癌存在。
胰腺癌在我国并不是消化道常见肿瘤,但由于对其了解还比较有限,加上其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所以在确诊后绝大多数患者已失去了治疗的机会。随着胰腺癌发病的不断增多,以及一系列尸解资料表明,胰腺癌是一种高侵犯、高转移的恶性肿瘤,即使是在早期的癌细胞也已侵犯到胰腺周围组织和脏器,如十二指肠、胃、结肠、肾等,特别是周围淋巴结转移以及对血管如肠系膜上血管、肝动脉,脾血管等部位的侵犯,是造成手术完全医治困难的主要原因,及时手术切除后,也易残留引起复发。
大多数患者有严重的进行性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尽管胰腺癌的疼痛通过卷曲体位或模拟胎儿的姿势而减轻,但所有患者需麻醉镇痛药。
体重减轻和腹痛,出现在大多数晚期患者。胰腺癌可能引起阻塞性黄疸,如果肿瘤位于胰腺的体部和尾部,可能导致脾静脉阻塞,巨脾症,胃和食管静脉曲张及胃肠道出血。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正常。如有胆管阻塞或肝脏转移,则可能有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的升高。
症状到疾病的后期才出现,当胰腺癌诊断确立时,90%患者的肿瘤已经局部进展,并直接累及后腹膜,扩散至局部淋巴结或转移肝或肺。
高血糖可见于25%-50%的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继发于胰腺癌,但伴有长期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的可能也可升高。
胰腺相关的抗原,包括单克隆抗体CA199,CA50,癌胚抗原及胰瘤胎抗原并不可靠。因为这些指标在无转移的局限性胰腺癌并不升高,而在非胰腺患者中也会升高。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有助于胰腺癌诊断,良恶性胰疾病的鉴别及癌肿患者的处理,因为对已确诊的胰腺癌患者,其浓度升高,提示疾病进展。
诊断很好的方法是CT检查。如果CT检查发现不能切除的或转移性病变,可经皮细针穿刺作组织学诊断;如果CT检查示可切除的肿瘤或未发现肿瘤,可行超声内镜以进行肿瘤分期或探察CT不能发现的小肿瘤。
绝大多数胰腺癌诊断时已为中、晚期,这时治疗的预后极为不良。与进展期胰腺癌相比,肿瘤直径小于两厘米的早期胰腺癌临床治治疗结果果较好,其5年生存的可能约为31.3%。
各种慢性胃部疾病:胃部疾患可有腹部疼痛,但腹痛多与饮食有关,黄疸少见,利用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不难作出鉴别。
黄疸型肝炎:初起两者易混淆,但肝炎有接触史,经动态观察,黄疸初起时血清转氨酶增高,黄疸多在2~3周后逐渐消退,血清碱性磷酸酶多不高。
胆石症、胆囊炎: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黄疸多在短期内消退或有波动,无明显体重减轻。
原发性胰腺癌:常有腹痛不因体位改变而变化,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发现占位性病变。
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史,病情发作急骤,血白细胞、血尿淀粉酶升高。慢性胰腺炎可以出现胰腺肿块(假囊肿)和黄疸,酷似胰腺癌,而胰腺深部癌压迫胰管也可以引起胰腺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腹部X线平片发现胰腺钙化点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帮助但有些病例经各种检查有时也难鉴别,可在剖腹探查手术中用极细穿刺针作胰腺穿刺活检,以助鉴别。
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比胰头癌少见,病起多骤然,也有黄疸、消瘦、皮痒、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而壶腹癌开始为息肉样突起,癌本身质地软而有弹性,故引起的黄疸常呈波动性;腹痛不显着,常并发胆囊炎,反复寒战、发热较多见。但两者鉴别仍较困难,要结合超声和CT来提高确认的可能。壶腹癌的切除的可能在75%以上,术后5年存活的可能较胰头癌高。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胰腺癌的诊断依据 下一篇:胰腺癌的诊断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