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剖学上胰腺位于上腹部腹膜后深处,胰腺呈长主扁形并分为头部、体部和尾部三部分。头部又与胆道和十二指肠 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旦发生肿瘤,其症状因其发生的部位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不论肿瘤源于胰头、胰体或胰尾,其早期症状均很不明显,仅有上腹不适感及隐痛、食欲不振等,往往被忽视,当确诊时大半已为中、晚期。因此,凡上腹不适,经检查并未发现胃和肝胆系统异常时,应考虑胰腺病变可能,须进一步做特殊检查,如经十二指肠逆行胆管造影术、B超或CT检查等,尽早发现胰腺肿瘤。
1、症状到疾病的后期才出现,当诊断确立时,90%患者的肿瘤已经局部进展。
2、体重减轻和腹痛,出现在大多数晚期患者。腺癌可能引起阻塞性黄疸,如果肿瘤位于胰腺的体部和尾部,可能导致脾静脉阻塞,巨脾症,胃和食管静脉曲张及胃肠道出血。
3、大多数患者有严重的进行性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尽管胰腺癌的疼痛通过卷曲体位或模拟胎儿的姿势而减轻,但所有患者需麻醉镇痛药。
4、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正常。如有胆管阻塞或肝脏转移,则可能有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的升高。
5、高血糖可见于25-50%的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继发于胰腺癌,但伴有长期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的可能也可升高。
6、胰腺相关的抗原,包括单克隆抗体CA19-9,CA50,DU-PAN-2,SPAN-1,PCAA,癌胚抗原及胰瘤胎抗原,并不可靠,因为这些指标在无转移的局限性胰腺癌并不升高,而在非胰腺患者中也会升高。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有助于胰腺癌的确诊,良恶性胰疾病的鉴别及癌肿患者的处理,因为对已确诊的胰腺癌患者,其浓度升高,提示疾病进展。
7、诊断很好的方法是CT检查。如果CT检查发现不能切除的或转移性病变,可经皮细针穿刺作组织学诊断;如果CT检查示可切除的肿瘤或未发现肿瘤,可行超声内镜以进行肿瘤分期或探察CT不能发现的小肿瘤。
早期诊断胰腺癌须对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检查。对胰腺癌可疑患者,常首先采用腹部超声和螺旋CT检查。任何癌症的发生都不是突然性的,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质变才会引发癌症。胰腺癌的发生多是由于生活不规律饮食不洁,体内碱性环境改变、细胞代谢紊乱引起的。胰腺癌的诊断缺少不了临床的检查,那么诊断胰腺癌需要哪些检查呢?
一、 血清系列化学检查
(1) 血、尿淀粉酶,血糖和糖耐量试验:胰腺癌同时还可引起血淀粉酶的升高,大多是由于继发胰腺炎所致。
(2) 肝脏功能:由于胆道阻塞,痕胆可引起肝功能障碍。一般来说,这种肝功能障碍会随着胆汁梗阻的解除而好转。转氨酶的测定对胰体尾癌的诊断有意义。
(3)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抽吸胰液测定总量、淀粉酶、蛋白酶等。
(4) 其他如酶类检查等没有明显特异性。
二、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没有特异性
(1) 癌胚抗原:CEA 对胰腺癌的预后估计有一定的意义
(2) 胰腺胚胎抗原:可监测胰腺癌的治治疗结果果。一般来说,手术后会下降,复发时增高。
(3)CA19-9:对测定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比例较高,可达80% 。
(4) 胰腺癌特异抗原:假阳性较多。由于胰腺癌不同时期抗原、酶类变化大,常需要多种检测联合应用。
三、 影像学诊断
(1) 线锁餐透视:主要是肿瘤压迫胃以及十二指肠的间接征象,对早期癌以及体尾部癌一般无表现。
(2)B 超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治疗方法,无创伤。但对于一些 <2 厘米的肿瘤难以鉴别,且易受肠内气体、肥胖等因素的干扰,与慢性胰腺炎鉴别有一定的困难。
(3) 计算机体层扫描 (CT):对识别肿块有中度特异性,不易与慢性胰腺炎鉴别,但可提供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指导临床工作。
(4)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具有重要价值,准确性高达90%,但由于技术及设施较复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及引流 (PTCD):适用于深度黄瘟的患者,为手术做准备。
(6) 选择性动脉造影:可诊断小胰癌,并可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
(7) 超声内镜检查:定位准确,可以充分显示病灶,诊断比例高,但由于其视野小, 无法取活检,故无法替代其他影像学检查。
四、组织细胞学检查
(1) 通过 ERCP 收集胰液残留细胞。
(2) 可在 B 超、 CT 引导下穿刺针吸活检。
(3) 手术中对肿物进行活检。总之,因为其早期症状不典型未引起足够重视,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多数已是晚期,故而在临床上对一些 高危人群应及时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胰腺癌在血液检查中有何表现? 下一篇:胰腺癌的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