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此外还会出现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脘不适、腹胀、腹泻等等胃癌放化疗反应,这是不可避免的。放化疗是胃癌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虽然可起到快速杀伤肿瘤细胞,缓解症状,近期效果有不错的作用,但是无法完全根除肿瘤细胞,更严重的是放化疗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等症状,加重患者病情,造成人体免疫功能损伤。特别是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胃癌患者,更是雪上加霜。
二、胃癌放化疗后疼痛
1、胃癌放化疗后疼痛的原因:
1)肿瘤本身所致疼痛:由于肿瘤侵犯或浸润胃壁,产生钝痛或隐痛。
2)肿瘤压迫致痛: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时引起疼痛。
3)肿瘤转移致痛。
4)抗癌治疗致痛。
2、胃癌放化疗后疼痛的机理: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癌细胞浸润或侵犯邻近血管、神经、淋巴管、软组织、内脏和骨组织,对其压迫或刺激,从而产生疼痛。肿瘤本身所产生的一些化学致痛物质、肿瘤的代谢产物、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等刺激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
3、胃癌放化疗后疼痛的部位及特点:上腹部隐痛并伴有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疼痛无规律性,晚期多呈持续性剧痛等。胃癌发生转移可引起相应部位疼痛。
三、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护理
胃癌疼痛护理的目的是镇静和止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合理选用镇痛药方法如下:
1、给药途径,治疗的给药途径是口服,饭后服用。如果不宜口服可采用直肠或经皮下给药。应尽量不采用肌注给药。因为注射药物不仅疼痛,而且不方便,另外吸收效果也不如前三种方式。
2、观察不良反应:由于阿片类药物副作用和敏感性个体差异很大,医护人员和家属均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有无嗜睡、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呼吸有元受抑制,瞳孔有无缩小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3、解救,纳洛酣是解救阿片类药物所引起的呼吸抑制的治疗药物,具体情况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若疼痛持续不己者应进流食;服中药汤剂应采用多次分服,对于质地较硬的片剂或丸药可用温开水化开后服用;可多食用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香蕉、蜂蜜、蔬菜等来预防因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严重者可予通便药物,或预防性治疗。
5、胃癌疼痛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因恐惧毒麻药品而产生的思想顾虑,向患者讲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于其本人的有效止痛方案,从小剂量开始,以定时用药为基础,辅以"必要时"增加剂量为方法,来达到使患者减轻至无痛的目的。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及生理依赖性,但决不要与成瘾混淆起来。
四、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治疗
疼痛是胃癌患者很为痛苦的症状之一,特别是放化疗后或晚期胃癌转移者疼痛较为剧烈。癌症引起的疼痛称为癌痛。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毒邪蕴结引起锐痛,气滞不通引起胀痛,血瘀经络引起刺痛,风寒客邪引起窜痛,脾虚寒凝引起隐痛,管道器官梗阻引起梗阻痛。西医则认为癌痛是肿瘤浸润或压迫神经所致。中医对于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有以下止痛方法:
1、暗示止痛:患者通过了解对胃癌的治疗过程,增强治癌信心,可减轻疼痛。医护人员同家人、病人交谈消灭癌肿的过程和道理,也有利于减轻癌痛。
2、口服及外贴中药止痛:有报道“慈丹胶囊”,不仅能止痛,而且有抗癌作用。止痛效果好,无不良反应。也可用蟾酥膏,外贴癌性疼痛处,24小时换药1次,7天为一疗程
3、止痛中药制剂:高乌甲素,口服每次5毫克,每日1~3次;肌注每次4毫克,每日1~2次,无成瘾性。乌头注射液,肌注每次1毫升,每日1~2次,除止痛外,还有抗癌作用。
4、针灸止痛:可针刺中脘、下脘、章门、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公孙、肾俞等穴位;配合中草药艾灸中脘、下脘、胃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有止痛作用,还能使其它症状得到缓解。
5、西药止痛:
1)可待因:为作用较强的镇痛剂,是吗啡强度的1/12~1/7。口服15~30毫克/次,极量100毫克/次,一日量不超过250毫克。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
2)颅痛定:有镇静、催眠作用。口服60~120毫克/次;肌注60~90毫克/次。
3)安那痛:有镇痛解痉作用。皮下或肌注10~20毫克/次,极量为30毫克/次。
4)强痛定:作用为吗啡的1/3。口服60毫克/次;皮下或肌注50毫克/次。无成瘾性。
5)杜冷丁(哌替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较吗啡弱,为吗啡的1/lO~1/8,用于剧烈疼痛。皮下注射25~100毫克/次;或口服。有效时间3~4小时。可成瘾,可出现头昏、出汗、恶心、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6)吗啡:为作用极强的镇痛药,皮下注射5~10毫克/次。但易成瘾,能引起眩晕、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7)其它:应用安定等镇静药,654-2等解痉药,对轻度胃癌疼痛有一定效果。
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此外还会出现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脘不适、腹胀、腹泻等等胃癌放化疗反应,这是不可避免的。放化疗是胃癌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虽然可起到快速杀伤肿瘤细胞,缓解症状,近期效果有不错的作用,但是无法完全根除肿瘤细胞,更严重的是放化疗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等症状,加重患者病情,造成人体免疫功能损伤。特别是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胃癌患者,更是雪上加霜。

1、胃癌放化疗后疼痛的原因:
1)肿瘤本身所致疼痛:由于肿瘤侵犯或浸润胃壁,产生钝痛或隐痛。
2)肿瘤压迫致痛: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时引起疼痛。
3)肿瘤转移致痛。
4)抗癌治疗致痛。
2、胃癌放化疗后疼痛的机理: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癌细胞浸润或侵犯邻近血管、神经、淋巴管、软组织、内脏和骨组织,对其压迫或刺激,从而产生疼痛。肿瘤本身所产生的一些化学致痛物质、肿瘤的代谢产物、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等刺激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
3、胃癌放化疗后疼痛的部位及特点:上腹部隐痛并伴有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疼痛无规律性,晚期多呈持续性剧痛等。胃癌发生转移可引起相应部位疼痛。
三、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护理
胃癌疼痛护理的目的是镇静和止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合理选用镇痛药方法如下:
1、给药途径,治疗的给药途径是口服,饭后服用。如果不宜口服可采用直肠或经皮下给药。应尽量不采用肌注给药。因为注射药物不仅疼痛,而且不方便,另外吸收效果也不如前三种方式。
2、观察不良反应:由于阿片类药物副作用和敏感性个体差异很大,医护人员和家属均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有无嗜睡、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呼吸有元受抑制,瞳孔有无缩小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3、解救,纳洛酣是解救阿片类药物所引起的呼吸抑制的治疗药物,具体情况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若疼痛持续不己者应进流食;服中药汤剂应采用多次分服,对于质地较硬的片剂或丸药可用温开水化开后服用;可多食用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香蕉、蜂蜜、蔬菜等来预防因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严重者可予通便药物,或预防性治疗。
5、胃癌疼痛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因恐惧毒麻药品而产生的思想顾虑,向患者讲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于其本人的有效止痛方案,从小剂量开始,以定时用药为基础,辅以"必要时"增加剂量为方法,来达到使患者减轻至无痛的目的。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及生理依赖性,但决不要与成瘾混淆起来。
四、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治疗
疼痛是胃癌患者很为痛苦的症状之一,特别是放化疗后或晚期胃癌转移者疼痛较为剧烈。癌症引起的疼痛称为癌痛。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毒邪蕴结引起锐痛,气滞不通引起胀痛,血瘀经络引起刺痛,风寒客邪引起窜痛,脾虚寒凝引起隐痛,管道器官梗阻引起梗阻痛。西医则认为癌痛是肿瘤浸润或压迫神经所致。中医对于胃癌放化疗后疼痛有以下止痛方法:
1、暗示止痛:患者通过了解对胃癌的治疗过程,增强治癌信心,可减轻疼痛。医护人员同家人、病人交谈消灭癌肿的过程和道理,也有利于减轻癌痛。
2、口服及外贴中药止痛:有报道“慈丹胶囊”,不仅能止痛,而且有抗癌作用。止痛效果好,无不良反应。也可用蟾酥膏,外贴癌性疼痛处,24小时换药1次,7天为一疗程
3、止痛中药制剂:高乌甲素,口服每次5毫克,每日1~3次;肌注每次4毫克,每日1~2次,无成瘾性。乌头注射液,肌注每次1毫升,每日1~2次,除止痛外,还有抗癌作用。
4、针灸止痛:可针刺中脘、下脘、章门、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公孙、肾俞等穴位;配合中草药艾灸中脘、下脘、胃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有止痛作用,还能使其它症状得到缓解。
5、西药止痛:
1)可待因:为作用较强的镇痛剂,是吗啡强度的1/12~1/7。口服15~30毫克/次,极量100毫克/次,一日量不超过250毫克。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
2)颅痛定:有镇静、催眠作用。口服60~120毫克/次;肌注60~90毫克/次。
3)安那痛:有镇痛解痉作用。皮下或肌注10~20毫克/次,极量为30毫克/次。
4)强痛定:作用为吗啡的1/3。口服60毫克/次;皮下或肌注50毫克/次。无成瘾性。
5)杜冷丁(哌替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较吗啡弱,为吗啡的1/lO~1/8,用于剧烈疼痛。皮下注射25~100毫克/次;或口服。有效时间3~4小时。可成瘾,可出现头昏、出汗、恶心、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6)吗啡:为作用极强的镇痛药,皮下注射5~10毫克/次。但易成瘾,能引起眩晕、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7)其它:应用安定等镇静药,654-2等解痉药,对轻度胃癌疼痛有一定效果。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胃癌护理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胃癌放化疗后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