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医讯
最新医讯 热点关注 学术会议 专家博文
肿瘤
常识
致癌因素 癌症检查 癌症预防 有问必答
肿瘤
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护理
术后护理 放化疗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胃癌 > 胃癌常识 > 正文

肺部良性肿瘤的症状

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e医生 时间:2010-05-10 10:24:16 浏览次数: 20

    一、肺部良性肿瘤的概述
    肺部肿瘤是多个不同类型发生在肺部的细胞肿瘤病变,通常情况下会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肺部良性肿瘤比较少见,其种类很多,可起源肺和支气管的所有各种不同类型细胞,以错构瘤为常见。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在X 线检查时发现。良性肿瘤可有症状:咳嗽、声嘶、肺部感染和咯血等。肺良性肿瘤根据其分类不同症状也不同。
    绝大多数肺部良性肿瘤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在X 线检查时发现。良性肿瘤可有症状:咳嗽、声嘶、肺部感染和咯血等。肺良性肿瘤根据其分类不同症状也不同。周围型良性肿瘤的大小及部位决定其表现,很少引起临床症状,60%以上无症状,仅查体时放射学检查偶然发现,近90%查体无相关体征。少数病人可因瘤体较大、邻近支气管或其他不明原因而有临床症状,常见咳嗽及非特异性胸痛,也可胸闷、咯血丝痰、乏力等。
    中心型良性肿瘤的大小及活动度决定其表现,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及体征。体积较小的气管、支气管肿瘤,多无任何症状。而较大的肿瘤,因不完全地阻塞气管,可闻及喘鸣音。如果肿瘤大部或完全地阻塞呼吸道,引起:
    ①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清除受限,可导致反复发作的肺炎、支气管炎、肺脓肿等;②通气受限导致远端肺不张或肺气肿。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喘鸣甚至咯血等症状。
    常见的肺部良性肿瘤主要有肺错构瘤、肺炎性假瘤、乳头状瘤、纤维瘤、软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肺脑膜瘤、肺血管瘤等,下面依次介绍这些肺部良性肿瘤的症状。
    二、肺错构瘤的症状
    发病的可能在肺部良性肿瘤中占第1 位,人群发病的可能为0.25%,占肺部肿瘤的8%,占良性肺肿瘤的75%~77%,占肺部“硬币样”病变的80%。其年发病的可能为1/10 万。肺错构瘤的来源和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假说认为,错构瘤是支气管的一片组织在胚胎发育时期倒转和脱落,被正常肺组织包绕,这一部分组织生长缓慢,也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不生长,以后逐渐发展才形成瘤。错构瘤大多数在40 岁以后发病这个事实支持这一假说。WHO 将错构瘤分为以下3 类:
    ①软骨瘤样错构瘤:此型很为常见,典型的表现为伴有纤维及脂肪组织的软骨结节,并混有支气管上皮。在软骨或结缔组织内可发生钙化或骨化,并可在放射学上表现出来。增长缓慢通常无症状,但可常规放射学检查或尸检发现。
    ②平滑肌瘤样错构瘤:瘤体的主要成分是平滑肌和细支气管,准确的性质不详,应与平滑肌增生相鉴别,后者发生在慢性肺部疾病。
    ③周边型错构瘤:位于胸膜下,可多发,周边型错构瘤的一种类型不同于软骨型错构瘤,有单一的非纤毛、管状上皮,伴不成熟的黏液基质。
    肺错构瘤文献报道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3∶1。发病的高峰年龄在60~70 岁,86%的患者有吸烟史,平均吸烟史为44 包,绝大多数肺内错构瘤(约80%以上)生长在肺的周边部,紧贴于肺的脏层胸膜之下,有时突出于肺表面,仅少数引起症状,查体也没有阳性体征。只有当错构瘤发展到一定大小,足以刺激支气管或压迫支气管造成支气管狭窄或阻塞时才出现咳嗽、胸痛、发热、气短、血痰,甚至咯血等临床症状。相反,气管、支气管内错构瘤绝大部分在确诊前3个月内可有呼吸道症状,平均40%有一种或多种肺部症状。症状以咳嗽、憋气及反复发作的肺炎很为常见,咯血及胸痛等症状少见。临床体征,如哮鸣音或管性呼吸音。
    肺错构瘤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常见有以下的全身性疾病。Carney’s triad(Carney 三联征):即支气管软骨瘤、多发性胃平滑肌肉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owden 综合征: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器官的多发错构瘤病。错构瘤综合征:合并其他发育异常或良性肿瘤的肺错构瘤称为错构瘤综合征,此类病人多为Cowden 综合征患者。合并疾病包括:各种疝、高血压、动脉狭窄、先心病、消化道憩室等。其特点:①75%有两种以上疾病;②都为少见或罕见病;③病情较常人重,但因合并的疾病多无特异性,且无明显的相关性,故有人提出反对。
    三、肺炎性假瘤的症状
    肺炎性假瘤是由肺内慢性炎症产生的肉芽肿、机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相关的继发病变形成的类瘤样肿块,并非真正的肿瘤。肺炎性假瘤较常见,近年来文献报道日见增多,仅次于肺错构瘤居第2 位。
    肺炎性假瘤一般位于肺实质内,累及支气管的仅占少数。绝大多数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一般无完整的包膜,但肿块较局限、瘤体质硬、黄白色、边界清楚,有些还有较厚而缺少细胞的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与肺实质分开。少数肺炎性假瘤可以发生癌变。肿瘤组织学呈多形性,含有肉芽组织的多寡不等、排列成条索的成纤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上皮细胞以及内含中性脂肪和胆固醇的泡沫细胞或假性黄瘤细胞,以成熟的浆细胞为主。
    肺炎性假瘤患者以青壮年多见,一般发病年龄30~40 岁,女性多于男性。1/3 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仅偶然在X 线检查时发现,2/3 的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化脓症的病史,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低热,部分患者还有胸痛、血痰,甚至咯血,但咯血量一般较少。
    炎性假瘤的3个转归:吸收消散、相对稳定不变、缓慢增长。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难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恶性肿瘤鉴别。胸部X 线检查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结节影可钙化,有些边缘模糊,似有毛刺或呈分叶状,与肺癌很难鉴别。肺炎性假瘤在肺部无明确的好发部位,多数在4cm 以下。这些都给诊断造成肺炎性假瘤术前很难确切诊断,尤其难与肺癌区别,又偶有癌变的可能,因此一般主张及早手术。术间病理冷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确定良性性质后,手术以尽量保存正常肺组织为原则。处于肺表面的炎性假瘤,不难剔除。位于肺实质内的炎性假瘤可以行局部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除巨大肿块及已侵及支气管的以外,一般不做肺叶及全肺切除。手术预后良好。
    四、乳头状瘤的症状
    乳头状瘤很初认为是喉部的良性肿瘤。除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外,其他类型的病因不明。WHO 根据乳头状瘤的组织来源分为两类: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为向支气管腔内突起的乳头状肿物,有一个纤维组织核,表面覆以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偶混有产生黏液的细胞。其结缔组织的蒂有淋巴细胞渗出。单发者少见,可与咽部同类病变共存,青年人多见。移行(细胞)乳头状瘤:被覆多种上皮,包括骰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纤毛上皮等,也可见灶性鳞状上皮化生及黏液分泌成分。可为多发,即使无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术后也可复发,有恶变可能。肿瘤可能源于支气管的基底细胞或其储备细胞。
   (1) 单发乳头状瘤:为极少见的下呼吸道良性肿瘤,占切除的下呼吸道良性肿瘤的4%,目前认为起源于气管、支气管上皮及其黏膜腺体,已除外其起源于Kultschitzky 细胞。可与囊腺瘤等其他肺良性肿瘤并存。肿瘤可位于支气管树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叶或段支气管,其组织学分型多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少数位于周边肺组织内,由类似透明细胞或混合上皮型细胞构成。 多见于40 岁以上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喘鸣、反复发作的肺炎及哮喘样症状。有些病人可自己咳出肿瘤组织。因多位于支气管内,故X 线胸片很少见到瘤体,常需CT 或支气管体层像检查,CT 可证实为非腔外生长肿瘤及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镜可见活动性肿瘤及继发于肿瘤的支气管膨胀性扩张。
   (2) 多发性乳头状瘤:多见于5 岁以下儿童,15 岁以后少见。因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6 型或 11 亚型感染所致。此类病人也被称为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肿瘤常首先发生在会厌、喉部等上呼吸道,极少见下呼吸道是首先发生的部位。部分病人可自愈。 声嘶,晚期可见喘鸣及气管梗阻等表现。因大的远端支气管内RRP 引起气管阻塞,放射学可见肺不张、肺炎、脓肿及支气管扩张等影像。诊断方法为内镜及活检。
    五、纤维瘤
    纤维瘤肺实质内少见。可见于任何年龄,见男女发病相近。肿瘤可带蒂,包膜完整,质地不一,可有钙化,有上皮覆盖,可见表层有不同程度的血管。镜下:表现为单纯的无细胞结构的纤维组织,或疏松结构的纤维组织,也有囊性变或骨化的报告。生长缓慢,支气管镜下可见管腔内结节状或有/无蒂的息肉状肿物,直径多为2~3.5cm。大气管内的纤维瘤可激光烧除或内镜下切除,肺内纤维瘤可保守切除。 
    六、软骨瘤
    软骨瘤是位于支气管壁软骨部常见的支气管内肿瘤,位于肺实质内者少见。Franco 提出软骨瘤专指仅含中胚层的软骨成分的良性肿瘤,不应与错构瘤相混淆,后者含结缔组织及上皮组织。肿瘤极少>5cm 的球形肿物,与正常肺组织分界清,表面光滑或结节感,可有分叶,有包膜、实性、质硬、半透明,易于剥离。剖面呈黄、白或褐色,瘤体边缘较中心硬,可见骨化或钙化成分,状如蛋壳。镜下:为被覆上皮的软骨组织,无腺体及其他成分。男女发病的可能相近,年龄:20~64 岁,为典型下呼吸道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肺内软骨瘤术前难以确诊。切除术后可复发,偶见恶变为软骨肉瘤,而复发者恶变机会更大。软骨瘤鼓励扩大切除范围。
    七、脂肪瘤
    起源于中胚层,下呼吸道脂肪瘤占所有肺部肿瘤的0.1%,占肺部良性肿瘤的4.6%。主要位于大气管壁黏膜下层,由大支气管壁延伸到细支气管。虽然皮下等结缔组织内的脂肪瘤多为多发,但支气管内的脂肪瘤几乎都是单发。男性多见,女性仅占10%~20%。发病年龄40~60 岁很为多见,症状期数周至15 年。除典型症状外,因脂肪瘤内缺乏血管,故无咯血痰的症状,但如合并感染,可有血痰。
    X 线胸片特征性表现:周边型脂肪瘤的阴影密度低,阴影内可见肺纹理。中心型的支气管镜检查见圆形、活动的息肉样肿物,基底部多窄小形成蒂,表面光滑、呈黄色或灰黄色。多数脂肪瘤呈哑铃状,主体位于气管外,窄细的颈位于支气管壁内连接腔内、外的瘤体。
    八、平滑肌瘤
    肺平滑肌瘤是早期被认识的肺部良性肿瘤之一,其约占肺部良性肿瘤的2%。因其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肺部的病变也可是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特别是与子宫浆膜下平滑肌瘤有关,也有合并多发皮下同类肿瘤的报告。肿瘤可位于气管、支气管内,也可位于周围肺组织,发生的可能相近。支气管内平滑肌瘤来源于支气管壁的平滑肌层,肺周边型可能来源于小气管或血管的肌层。多发者也可来源于肺外平滑肌瘤的转移。
    大体:气管、支气管内的平滑肌瘤多位于气管下1/3 段的膜部(后段),左、右侧及各叶支气管发病的可能无显著差异。为腔内息肉样生长,如舌状,基底较宽,偶见细长的蒂。球形或表面略呈结节状,多<4cm,个别可>6cm,有包膜、实性、质硬韧,切面呈灰色、粉红色瘤样组织。肺实质内的此瘤多为单发,大小不等,很大可达13cm,球形,可呈分叶状,有包膜,其他特点近似支气管内生长的此瘤,并可有囊性变,囊性变者多呈大的囊肿样表现。肺周边的此瘤可呈带蒂息肉样肿瘤,向胸膜腔内生长。
    九、肺脑膜瘤
    肺实质内脑膜瘤可为原发,也可为转移。原发性脑膜瘤多见于女性,40~70 岁多见。多无症状。胸片表现为结节影。肉眼观:边界清晰,呈球形,直径1.7~6.0cm,切面呈灰白色。光镜:肿瘤由含沙瘤样小体的脑膜细胞组成。电镜:可见交错的细胞膜和桥粒。Vimentin 免疫染色肿瘤细胞全为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免疫染色部分为阳性,但角蛋白、S-100 及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染色为阴性。肺内脑膜瘤可能为颅内病变的转移灶,故应做全面检查,以除外颅内病变。原发性肺脑膜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好。
    十、血管类肿瘤 下呼吸道良性血管类肿瘤包括: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瘤、淋巴管瘤等。
   (1)、血管瘤:其发生特点是在婴幼儿的喉部、声门下或气管上部,可导致气管梗阻,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皮肤或黏膜下的血管瘤。大体观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肿物,暗紫色或红色,可有包膜,有薄壁的输入动脉及扩张的输出静脉,其间为曲张的血管窦。Bouer 在1936 年首次报告报道肺血管瘤破裂致死的病人,Hepburm 在1942 年首次切除肺血管瘤成功。
   (2)、肺海绵状血管瘤:少见,但为血管瘤中常见类型。可能伴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镜下见瘤体为扩张的血管窦组成,窦被覆血管内皮细胞,周围可见纤维组织间隔。毛细血管瘤:位于肺周边的血管瘤可凸出肺表面,呈凸凹不平状,无包膜,质稍硬,易于剥离。镜下见大量小血管构成的网状结构,其被覆内皮细胞,腔内为大量红细胞,周边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浸润。因无明显临床症状,此瘤多在尸检时发现。多无症状,有症状者,咯血表现较其他良性肿瘤突出。透视可见随呼吸改变大小的肺阴影、X 线胸片及CT 显示无明显分叶的球形阴影,直径在2~12cm,以4~6cm 很多见,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滑、无空洞,偶见弯月状或环状钙化(静脉石)。如呈节段性膨胀的血管瘤,影像可表现为哑铃状或串珠状阴影。有时可见连接肺门与肿物的条索影,此为血管瘤的交通血管。血管造影可确诊。支气管镜可诊断,必须注意:支气管镜下活检可致大出血,抢救不及时会窒息而死。放疗有效,因该病很少累及气管切开水平以下的气管,故气管切开可用于治疗气管梗阻者。单发的肺海绵状血管瘤可手术切除。
   (3)、血管内皮瘤:此病常见于皮肤、乳腺及肝脏,在肺内少见。为良性肿瘤,但有恶性表现。此瘤无包膜,边界不清,质软韧,因有实性成分,故不易被压缩。镜下:呈多边形或梭形瘤细胞,胞质少、胞核大,瘤细胞排列呈管状、巢状或不规则片状,瘤体内存有腔洞或不规则裂隙,这些间隙中多无血液成分。以婴幼儿很为多见,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放射学常表现为单发肺实质内结节影,边缘清晰、密度不匀,也可表现为支气管息肉样病变。可导致血胸或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尽早完全切除肿物为有效治疗,放、化治疗结果果尚未确定。病人常在短期内死亡。
   (4)、血管球瘤:Hussarek(1950)报告了首例气管内血管球瘤。血管球瘤可发生在皮肤、骨骼、肺及胃肠道。目前认为它源于一种特殊的动静脉分流(Sucquet-Hoyer 通道)的细胞。多位于气管,常单发,恶性血管球瘤较少见,多表现为局部浸润,仅有个别广泛转移的病例报告。临床上可引起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须与血管外皮瘤、类癌及嗜铬细胞瘤等鉴别。因在光镜下易误诊为类癌,而电镜下血管球瘤细胞胞浆内无类癌样的神经内分泌颗粒。可激光烧除。预后好,有术后复发的病例报告。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抗癌在线介绍

中国抗癌在线于1996年创建,是全国肿瘤防治的大型综合性肿瘤专业门户网站。抗癌在线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更便捷的专业综合肿瘤信息,为大众搭建肿瘤疾病和医疗信息查询...[详细]

及时提问 快速解答

问:结肠癌术后中医治疗

答:结肠癌术后,巩固治疗方面建议根据病人的具体检查情况,结...[详细]

问:得了肝癌怎么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然而肝癌患者...[详细]

*姓名:
*年龄:
*性别:
*电话:
*问题:

(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为了尽快获得专
 家答复,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