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所致,是由于一些胃病控制不及时或者诊疗不完全慢慢发展而来的。早期有哪些胃病容易发展成胃癌?经大量实践总结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良性胃溃疡、巨大胃粘膜皱襞症(Menetrier病)等易发展成为胃癌 。
下面介绍胃癌的前期状态:
(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的可能呈显著的正相关。厦门174医院肿瘤科陈玉强
(2)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的可能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变比例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比例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比例仅1%。
(4)残胃: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癌。胃手术后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发生的可能显著上升。
(5)良性胃溃疡:胃溃疡本身并不是一个癌前期状态。而溃疡边缘的粘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变。
(6)巨大胃粘膜皱襞症(Menetrier病):血清蛋白经巨大胃粘膜皱襞漏失,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浮肿,约10%可癌变。
如何防止胃病癌变?
胃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的可能高达80%。有胃病的人经常腹胀、胃脘堵闷、食欲不振、呃逆、嗳气甚至恶心、呕吐。严重时伴有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病情时好时坏。遇到情绪不好或饮食不调、天气变化、换季时等因素的刺激,病情就会加重。病情重时,就服一点药,稍有减轻便停药,没有系统体治疗,使胃病迁延不愈,严重的伴随一生,有的甚至发展成胃癌。
慢性胃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性病变 。胃粘膜红肿、充血、糜烂、有出血点,出现溃疡或粘膜萎缩、肠化、甚至增生。由于胃粘膜的组织学的改变长期存在,因此在治疗上要比急性胃炎困难,且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癌症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有的病例如治疗不恰 当、不及时,易发展成癌症,所以慢性胃炎的治疗因施行综合诊疗理念,从饮食结构、生活习性、精神卫生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入手,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乐观、耐心、积极地治疗,病情会逐步缓解以至于痊愈。
但是也有很多人,症状并不十分明显,只是偶尔有腹胀或自觉胀饱,因此不加注意。如把这些人的自觉症状和胃镜下看到的病变加以比较,会发现不相符合。有的胃粘膜充血红肿糜烂甚至出血、化脓,可病人却只有胃口不适、消化不良的症状,有的人甚至穿孔出血,危及生命才到医院就诊。有些萎缩性胃炎的病人,胃粘膜萎缩、肠化活跃,正像癌症转化却完全没有当回事。
当做胃镜时,发现胃粘膜已出现核桃皮样改变,活检是胃癌时,已经晚矣。萎缩性胃炎的晚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一般为小肠上皮花生时,癌变的危险尚小;如发展到大肠上皮化生,就离癌不远了。若这是在出现非典型性增生活跃,那就是癌变的信号了。所以萎缩性胃炎一定要抓紧时间积极治疗,同时要定期做胃镜复查。
胃炎分很多种,这里只谈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西医从病理的角度分型的一种胃病,是胃粘膜的萎缩性变化。常见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有的伴有肠上皮细胞不同程度间变。有的学者认为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尤其是与息肉并存时,发生胃癌的可能性更大。由此提示人们要重视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患了萎缩性胃炎,就是胃不能正常地消化食物,常引起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有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就其病因,现代医学认为与急性胃炎的遗患、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或因鼻咽等慢性炎症,细菌和病毒吞入胃内以及胆汁返流、胃酸缺乏、内分泌障碍、免疫因素都可以引起萎缩性胃炎。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因素七情内伤、大喜大悲、焦虑、恐惧、长期精神紧张,以及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伤及脾胃,导致胃炎的发生。
由于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持续、长期地存在,且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有的病例,若治疗不及时、不恰当,则可发生胃癌。
西医对萎缩性胃炎没有特殊的治疗及很有效的办法,只有采取对症治疗,止痛、助消化、减少胆汁返流、抗菌等方法治疗。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有独到之处。除了根据阴阳虚实、肝胃气滞、寒邪犯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肠、瘀血阻络、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分型治疗。现代临床治疗胃肠病,仅以消除炎症和溃疡为治疗指标,而炎症和溃疡只是胃肠病的标志。其引起炎症及溃疡形成的病因才是本证,这也是临床胃肠病反复发作不能完全医治的主要原因,结果造成恶变。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胃癌术后应注意复查 下一篇:哪些因素导致胃癌术后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