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对于生物学了解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对于癌症诊断已不再是难题,采用血清PG含量作为胃癌早期筛选、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指标,在胃癌诊治方面开辟了一条简单、经济、快捷和实用的新途径。本研究中胃癌病人与对照组相比PGⅠ含量、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PGⅡ变化不大,与文献报道相符。
有研究表明,血清PGⅠ/PG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胃黏膜病变情况及功能状态,把它作为胃癌的筛选指标是可行的,本文的结果亦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 人群中行血清PG检测,若PGⅠ、PGⅠ/PGⅡ下降,能较敏感反映出胃癌黏膜层早期变化。与胃镜检查相比系非侵入性血清检测手段,病人痛苦小,便于大范围人群筛选,再经胃镜确诊,可显著提高胃癌的检出比例。
总之,PGⅠ、PGⅠ/PGⅡ联合检测可望作为胃癌早期筛选的指标。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胃癌细胞本身能够分泌PGⅠ、PGⅡ,YAMAYUCHI等认为具有分泌功能的胃癌细胞增殖同样会引起血、尿中PG的含量变化。
在研究胃癌病人全胃切除后血清PGⅠ、PG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复发的关系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胃癌病人术前血清PGⅠ、PGⅡ水平很低,术后含量明显下降,其程度与手术方式有关,胃部分切除病人PGⅠ、PGⅡ含量仍保持一定水平,而全胃切除病人PGⅠ、PGⅡ含量降低到很低水平,全胃切除后复发者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本文结果亦显示,全胃切除术后病人PGⅠ、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而在复发病例中PGⅠ、PGⅠ/PGⅡ比值有显著增高( P <0.01),完全医治性胃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病人PGⅠ、PGⅠ/PGⅡ比值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变化,与文献报道相符。
因此,可以认为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对于胃癌完全医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复发的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而对于胃癌完全医治性胃次全切除术病人术后复发的监测尚需结合其他指标。
当全胃切除病人血、尿中来自胃黏膜分泌的PG下降到很低水平时,这变化就会表现出来。许学者对全胃切除术后PG变化进行追踪调查,认为PGⅠ、PGⅡ相对升高是胃癌复发的临床指标之一。
5个免疫组化指标预测胃癌预后的意义
微血管发生及其数目增多是肿瘤生长、进展的基本条件;微血管不仅运送肿瘤组织生长必需的氧、营养物并清除代谢废物,而且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
突变型p53不仅失去了野生型p53抑制细胞增殖的正常作用,而且具有癌基因的特性。cyclin E的过度表达可续性地激活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2以磷酸化底物,进而驱使细胞超越某些控制机制发生异常增殖。
CD44s、CD44v6的过度表达都与肿瘤细胞的粘附能力下降、游走性增高有关。微血管数、p53、cyclin E、CD44s、CD44v6的增高或过度表达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它们可能会影响并有可能用于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在5个免疫组化指标中,微血管数具有能预测胃癌预后的重要作用,微血管数多者预后差;cyclin E表达也有一定的预后预测作用,cyclin E强阳性者预后差;而p53、CD44s、CD44v6表达无预后判断意义。
本文在国内首次观察到了以下现象:
①微血管数增多时淋巴管浸润的危险度升高,p53阳性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度增高。提示微血管较多或/和p53阳性的胃癌术中须加强清扫淋巴系,以期完全切除癌灶。
②p53、CD44s、CD44v6的表达和性别、组织分化程度一样,均不显著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表明p53、CD44s、CD44v6的表达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癌的进展,但不具有预后判断意义。
③多变量分析中只有微血管数、腹膜转移、肿瘤很长径是显著独立的预后指标。表明在我们研究的全部指标中,微血管数同腹膜转移、肿瘤很长径一样对胃癌预后的影响较大,是3个很重要的预后指标。
④胃癌微血管数、cyclin E表达同年龄、肿瘤很长径、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肺转移、腹膜转移、临床分期、手术方式一样,都显著影响胃癌的预后。证实微血管数、cyclin E表达与上述临床病理特征相似,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和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胃窦癌的几种治疗方法? 下一篇:胃癌的分期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