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幽门螺杆菌(HP)是寄居在胃里的一种主要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它呈弧型或S型,有12个微小弯曲,属微需氧菌,在pH值为6~8时繁殖很为活跃,该菌存在丰富的尿素酶,可分解食物中的尿素产生氨,产生的氨包绕细菌本身,从而与具有杀菌作用的酸性胃液隔绝,该菌生长于胃黏液深层,胃黏液表面,多在胃窦部以胃小凹,上皮皱褶的内折及腺腔内为多,这就为其创造了微需氧环境,并免遭酸性胃液的伤害,而能繁衍。幽门螺杆菌能在其他细菌很难生存的胃中生长繁衍。它具有不寻常的活动能力,可游移到胃黏膜表面,也可由十二指肠内胆总管的开口处行到肝脏。它特有的粘附性,使人体组织很难清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感染的可能很高的细菌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人类感染很为普遍的细菌,全世界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它定植于人类胃黏膜,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因为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可导致胃炎和胃溃疡,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国家之一,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预防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易引发胃癌
目前已知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癌发病的很主要因素。根据2006年发表的世界医学研究报告,发达国家的胃癌病例,多达61.4%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研究机构《人类致癌危险因素评估》工作组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的致癌因素,且将该菌划为1类胃癌致癌物。目前认为,如果不杀灭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很难被真正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导细胞增生,胃粘膜改变,胃酸分泌减少,故而是胃癌的一种治病因素。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以上的胃溃疡存在Hp感染;60%以上慢性胃炎患者存在感染。因此专家指出,及时地诊断并根除Hp是治疗胃病的前提。幽门螺杆菌它仅寄居于人体,人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口口传播,粪口传播,医源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不局限于成人,儿童也会感染,并且感染的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幽门螺杆菌防治的关键是重视饮食卫生。这种细菌的感染主要是通过吃来完成的,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那么很可能一家人都会被感染上。经常在外就餐的人受感染的机会更多。幽门螺杆菌有很多的检测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有创性:在胃镜下取胃活检组织后,采用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二、无创性:不需要在胃镜下取活检组织,直接通过呼吸检测来完成,目前很好的呼吸检测为C呼吸检测。我院内镜中心08年通过C呼吸检测仪检测病人606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为48%,所以,人们要加强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防止胃病的发生和重视其早期治疗。
三、药物抑制螺旋杆菌可有效预防肝癌
如果我们能在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黏膜长出前期癌细胞之前,就把它们杀死,就能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可能会有消化不良、胃不舒服或疼痛等症状。
对于没有症状的男女,如果血清化验呈阴性,医生可根据不同情况建议病人多久以后再验血一次。如果血清化验呈阳性,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药物治疗。
“三联诊疗理念”可有效的杀死幽门螺旋杆菌,即病人需每天四次服用三种药物,连续服用一星期就完成疗程。这三种药物,两种是抗菌素,一种是制酸剂。现在常用的抗菌素包括阿莫西林(Amoxyll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或甲硝唑(Metronidazole);胶态次枸橼酸铋(Bismuth subcitrate)是制酸剂。
全军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原副主任,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中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陈宴主任指出:幽门螺旋杆菌出现在胃脏时,较多会演变成胃癌;如果杆菌繁殖的部位是在十二指肠,患胃癌的病例就少见。病发部位显然与胃酸分泌量的多少有关连。但是并不是消灭了幽门螺旋杆菌,并不意味着以后这类杆菌就不再出现,也不能确保胃癌绝迹。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