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医讯
最新医讯 热点关注 学术会议 专家博文
肿瘤
常识
致癌因素 癌症检查 癌症预防 有问必答
肿瘤
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护理
术后护理 放化疗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当前位置:首页 > 食道癌 > 食道癌常识 > 正文

常吃烫食易致食道癌

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e医生 时间:2011-05-19 10:24:30 浏览次数: 20

  食道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发病年龄以55-74岁很为多见。本病的死亡人数较高,我国年死亡约15万人。近年来,食道癌的发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35岁以下的青年人患病明显增多,占发病总人数的30%。今年刚30多岁的李先生平时极其喜欢吃辛辣烫类的食物,基本上是餐餐食辣。几个月前,他出现了干咳,吃食物时难以下咽,并伴有哽噎感,身体消瘦等症状,被诊断为晚期食管中段癌。
  常吃烫食易致食道癌
  食道癌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居住地区及某些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如常饮烈性酒,过食酸菜、发霉变质食物及含亚硝胺类食物,或食物过硬、过粗、过热、过快等。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晋东南地区、安阳地区和邯郸地区的食道癌发病的可能较低发区高10倍以上。这可能与高发地区的年降水量少、土壤偏碱性、环境地球化学微量元素钼、锌、铜和锰的含量低等因素有关。另外,还有资料表明,食道癌与遗传因素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道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和热饮热食可能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喝“工夫茶”,也是趁热饮用;移居到新加坡的福建人后裔仍有喝热饮的习惯,其食道癌的发病的可能高于不喝热茶的人群;太行山区的大碗热粥也是趁热才吃。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道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均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的食道癌高发区除热食外,饮食还有粗、快、硬等特点。日本奈良等食道癌高发区还有吃热茶煮米粥的习惯,并且爱吃蕨菜,这也是相关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很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很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则会发生不良倾向,何况物理刺激和高温也是世界探讨癌症病因备受关注的项目。
  另外,由于黏膜的热刺激不断增生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尸检时,食道癌往往和食管炎同在,食管炎往往比食道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引起人们与肿瘤发生的联系,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细细咀嚼、刺激唾液及与之混合过程都不充分,这不利用饮食的消化吸收。温热刺激往往掩盖了味觉的充分检验,常常难以细细品位各种食物的美味,大多只剩下自身习惯的、在高温中形成的单一品味。久而久之,往往对其他食品食之不香,饮食会越发单一。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分析,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青少年的口腔黏膜更加脆弱,应从小养成食不过烫的生活习惯。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者更应早日纠正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食管黏膜神经反射不敏感,往往发生进食梗噎时才到医院检查,多已是进入晚期,失去了早期手术的机会。对于已有其他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如吸烟、酣酒、喜食霉变食物等,为减少致癌因素的积累应尽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抗癌在线介绍

中国抗癌在线于1996年创建,是全国肿瘤防治的大型综合性肿瘤专业门户网站。抗癌在线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更便捷的专业综合肿瘤信息,为大众搭建肿瘤疾病和医疗信息查询...[详细]

及时提问 快速解答

问:结肠癌术后中医治疗

答:结肠癌术后,巩固治疗方面建议根据病人的具体检查情况,结...[详细]

问:得了肝癌怎么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然而肝癌患者...[详细]

*姓名:
*年龄:
*性别:
*电话:
*问题:

(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为了尽快获得专
 家答复,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