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的肾脏肿瘤大多数都为恶性肿瘤,并且预后非常差,病理复杂,临床表现不一,其中以肾癌很为常见,约占肾肿瘤的85%以上,其次为肾盂移行细胞癌和肾母细胞瘤等。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高发年龄为40—65岁,男性多于女性。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极为多见,少数侵及全肾;左、右肾发病机会均等,双侧病变占1%一2%。
肾癌患者确诊后未经治疗多在一年内死亡,个别可生存2—5年。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早期阶段,细胞分化好,能及时、合理、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者,预后较好,反之较差。
肾癌的发病原因目前不清,研究认为通过肾脏排泄的化学致癌物质可诱发肾癌,激素、放射线、病毒感染、吸烟、长期服用非那西丁类药物,长期接触含铅物质以及某些慢性肾脏疾病可能与肾癌的发生有关。
肾癌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时无任何症状,但肿瘤在体内已有广泛进展,甚至出现肺、骨等转移征象。血尿、腰痛和肿块在临床上常称为肾癌的三大典型症状。
(1)血尿 为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和/或镜下血尿。 (2)腰痛 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当肿瘤已侵入神经或腰椎可造成严重疼痛。血尿在输尿管内凝固成索条状血块,随尿排出,可引起腰部疼痛。
(3)肿块 肾癌患者腰部或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者约为10%。在初期肾脏形成的肿瘤难以触知,只有长到直径超过3—5厘米时才有可能在触诊时摸到。肿块往往质硬,表面高低不平,或结节状。在消瘦患者或肿瘤位于肾下极时,体检可扪到肿块。若肿块固定,表示肾周围有浸润,预后不佳。以上三大症状同时出现的机会不多,约占10%一15%,若同时出现往往是晚期的标志。
由于肾癌为一高度恶性肿瘤,不少病人求诊时,已有明显的消瘦、贫血、低热、食欲减退等恶病体质。少数病人可伴有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当下腔静脉受侵时,可伴有下肢水肿。若有肺或骨骼的转移,可出现相应症状。经大量临床观察发现,部分肾癌患者还可伴有内分泌紊乱的症状。这是因为肾癌能分泌多种内分泌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相应症状。
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并有三大症状之一且有不明原因发热者,应引起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尽早确诊或排除。检查项目:
(1)尿常规检查。(2)尿路平片。(3)肾动脉及肾盂造影。(4) B超检查。(5)CT检查。(6)核磁共振检查。(7)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典型临床表现、肾外症状表现、转移症状是肾癌诊断的线索。常见的检查方法有:B超,CT,MRI,肾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肾血流功能显像。B超:一般作为肾癌的治疗诊断方法,具有无创,快速,简单,便宜的优点。对1cm以上的肾癌诊断的准确性达90%以上。肾癌一般表现为中低回声,有时肿瘤边缘或区域内有强回声钙化表现。
近年来,彩色B超的发展,对了解肾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有无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有重要意义。CT:在肾癌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目前肾癌诊断过程中必做的检查。它可明确显示肿瘤的大小、范围、有无侵犯邻近组织器官、肾静脉,腔静脉有无癌栓、淋巴结有无转移。对肾癌的术前分期较为准确。
目前肾血管核磁水成像可媲美肾动脉造影,有无创的优点,减少患者痛苦,主要用于手术前了解肾血管分布,对开展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癌有重要意义。放射性核素肾血流功能显像:能够准确了解双肾血流和功能情况。
增强CT较平扫更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病灶,一般肿瘤增强程度没有正常肾实质明显。MRI对肾癌的诊断准确性为90%,但是对直径小于3 cm的肿瘤及囊性占位不如CT。但其对肾癌侵犯周围脏器的情况容易查明,尤其对肾癌伴肾静脉,腔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者更具有特别意义,甚至取代过去的下腔静脉造影检查。
肾动脉造影对早期肾癌的诊断及定位有重要意义。对巨大肾癌行肾动脉造影加肾动脉栓塞术,48小时后手术,可明显减少手术中出血,有利于完全切除肿瘤。对不能切除的肿瘤也可作为一种姑息治疗手段。
肾癌应与肾囊性病变尤其是囊肿恶性变鉴别,如双肾肿大、血尿、腰痛时多为多囊肾,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较易鉴别。B超对鉴别肾脏囊实性肿块有重要意义,但是复杂性囊性肾癌有时与复杂的肾囊肿很难鉴别。
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穿刺液作细胞学检查,穿刺液为血性,找到瘤细胞,甚至囊肿造影显示囊壁不光滑,提示有囊性肾癌的证据。CT扫描可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鉴别。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肾腺瘤以及肾嗜酸性细胞瘤难以鉴别,常需术后病理确诊。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肾上腺肿瘤 下一篇:为什么肾癌容易发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