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肉瘤不仅常见于关节位置,亦可出现于远离关节的部位,但是膝关节区域是此病很好发生的部位。滑膜肉瘤肿瘤外观有很大差异,有的较局限,有的不规整。但一般情况下肿瘤将周围组织压迫而成假性包囊,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肿瘤通常为实体组织,呈粉红色、白色或灰色,有时肿瘤可囊样粘液变。肿瘤可侵及破坏骨或软骨组织,但肿瘤组织主要在软组织内发展。
滑膜肉瘤在镜下所见差别很大,且同一肿瘤的各部分亦不相同。正常滑膜组织包括纤维外层和内层内皮衬里。内皮细胞自纤维层的细胞分化而来,可分泌牯液蛋白·肿瘤含有两种成分,可分别称为肉瘤样成分与假上皮样成分。肉瘤样成分由梭形或未分化细胞所组成,相当于滑膜的未分化部分,以银染色时显网状结构。假上皮样成分由较大而分化较成熟的多角形、立方形、甚或柱状的细胞组成。此种细胞间裂隙内分:泌透明质酸,用粘液卡红着色后明显见到。此两种成分的任何一种可占优势,或者二者紧密交织。偶尔见到巨细胞。如假上皮样成分与巨细胞多,则表明分化较成熟。
滑膜肉瘤的发病特点:
滑膜肉瘤多发生于肢体,以下肢多见,多在大关节附近生长。其余发生在上肢、头颈、躯干及腹壁。胂瘤生长比较隐匿,无痛性肿块占1/3,病程长短不一,平均2年。肿瘤的恶性程度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恶性程度越高。常在大腿、膝关节、臀部、肩胛带处出现。滑膜肉瘤极易发生淋巴、血道转移,且由于好发部位因解剖限制而不易完全切除,因此滑膜肉瘤也属高度恶性肿瘤。
滑膜肉瘤可以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构成,因此可分为上皮型及梭形细胞的纤维型。一般来讲,上皮型恶性程度高于纤维型。
有一类上肢的滑膜瘤,经多次切除后,可恶变为恶性滑膜瘤,也可发生淋巴转移,同样应按恶性诊治,不可忽视。
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
1。发病的可能:滑膜肉瘤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8%。
2。年龄和性别:滑膜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年龄分布在9月~70岁。但多数发生在30~50岁之间。男性病人较女性多,男女之比为2:1。
3。症状:开始发现在膝部有一生长缓慢的肿物,经过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肿物迅速增大。病人感疼痛及膝部运动障碍。另外,亦有先以膝部疼痛开始,一般呈隐痛,每当活动多时疼痛加重。以后疼痛呈持续性,安静时疼痛加重,此时始可发现膝部有小的肿物。膝关节运动受限,腘部或腹股沟淋巴结增大,甚而髂凹淋巴结增大。病人可出现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滑膜肉瘤的X线检查:
X线平片检查一般未见明显异常,但肿瘤较大时可见软组织肿物影,此在硒静电X线摄片时更为明显。当肿瘤增大并有钙化时。可见软组织内有不规则密度增高影。若肿瘤侵及骨和关节,可见骨质有破坏缺损,显示有不规则的溶骨区。关节囊增大。肥厚。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明显增多,显示出较平片更清楚的肿瘤范围。
滑膜肉瘤的诊断依据:
1.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四肢大关节附近。
2.肿块疼痛和压痛,边缘欠清,偶可见分叶状,可有区域性淋巴结或肺转移。
3.X线摄片可见软组织肿块,肿瘤内有不规则钙化,骨质可有破坏,骨膜反应少。
4.病理检查可确诊。
滑膜肉瘤的治疗原则:
1.对滑膜肉瘤之治疗以截肢或局部广泛切除术为主,包括区域性淋巴结清除。
2.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急促者,常有早期出现区域性淋巴结或肺转移,宜行截肢或关节离断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
3.病程缓慢者可行扩大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化疗及放疗。
滑膜肉瘤的治疗结果评价:
1.近愈:截肢或局部广泛切除术后,伤口愈合,近期无复发或转移。 2.好转: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好转。
滑膜肉瘤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四肢各大关节,属于恶性肿瘤,如发生于关节周围之肿块,应考虑滑膜肉瘤之可能。应行CT和同位素扫描检查,明确范围和全身状况,确诊以活检病理报告为准。治疗上依据肿瘤部位、范围决定保肢或截肢手术或放疗、化疗。
滑膜肉瘤的用药范围:
1.药物对滑膜肉瘤本身无明显作用,化疗药物仅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是必要的。
2.输血及应用人体白蛋白对于体弱病重患者来说,是必要的,不可少的。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滑膜肉瘤容易发生转移吗? 下一篇:在生活中怎么预防滑膜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