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是我们较为通俗的一种叫法,对于这一疾病的医学称呼应该是皮脂腺囊肿。是指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因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这是很为多见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很多人都曾有过长粉瘤的经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年人。
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其次是躯干部。由于其深浅不一,内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体积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大小。往往被诊断为脂肪瘤,纤维瘤等。皮脂腺囊肿生长十分缓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渐增大。
手术是皮脂腺囊肿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可在与囊肿相连的皮肤,尤其是见到导管开口时,沿着皮纹方向设计梭形的皮肤切口,连同囊肿一起摘除。分离时应特别小心,囊壁很薄,应当尽量完整地摘除。如果残留囊壁,则易于复发。如果术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则应首先控制炎症,后期再安排手术。
该囊肿呈单个或多个,柔软或稍坚实的球形肿物,直径1~3cm左右,位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但基底可以移动。有时在囊肿表面皮肤上可见点状凹陷的皮脂腺开口。
粉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无波动感。皮肤颜色可能正常,也可能为淡蓝色或淡黄色,增大过快时,表面皮肤可发亮。有时在皮肤表面有开口,可从此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这个开口即通向皮肤表面皮脂腺的开口所在,开口凹陷系导管长度不足所致。皮脂腺囊肿往往并发感染,造成囊肿破裂而暂时消退,但会形成瘢痕,并且易于复发。粉瘤癌变的机会极为罕见。
临床上要注意粉瘤的症状和其他几种囊肿的鉴别
注意与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鉴别:
(1)皮样囊肿:位于皮下,不与皮肤粘连而与基底部组织粘连甚紧。常长在身体中线附近,好发于眼眶周围、鼻根、枕部及口底等处。
(2)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的囊肿。多因外伤(尤其刺伤)将表皮植入真皮而成,肿物表面常有角质增生,好发于手及足踝等易受外伤和压迫的部位。
1.好发部位 多发生于面、前胸、背部和阴囊等处。
2.临床症状
(1)1个或多个柔软或较坚实的圆球体,大小不等,小者如豆粒,大者直径可达7~8cm。表面常与皮肤有粘连,基底可推动(图1)。表面皮肤上有时可查到一个开口小孔,挤压时有少许白色粉状物被挤出。囊肿可存在多年而没有自觉症状。
(2)病变可单发,偶或多发。数目特别多者称多发性皮脂腺囊肿或称皮脂腺囊肿病。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