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一种可能发生恶化的良性病变,如未及时诊治就会恶化成皮肤癌,对患者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那常见的黑色素瘤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呢?一般,常见的黑色素瘤的诊断检查方法有: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 时,很高阳性比例可达89%。这是重要的黑色素瘤的诊断检查方法。
2、进行黑色素瘤的诊断可以用Vacca 双PAP 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 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这也属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检查。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依据:
1、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一般年龄偏大,青年或儿童黑色素瘤罕见。对一般肿瘤来说,年龄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在黑色素瘤病例中,年龄有时却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2、一般痣的表面较为光滑,黑色素瘤表面则比较粗糙。假如原为表面光滑的黑痣,忽然变为粗糙或呈结节状时,就要引起注意。痣的颜色可以很深,而黑色素瘤则可以颜色很浅或不含色素。假如色素浓淡不一,分布不均匀,并且病变区富于血管,外围有卫星结节或色素弥散现象时,则要提高警惕。
就质地而言,痣地质地软而韧,黑色素瘤则硬而脆。由于黑色素瘤表皮细胞可自行溶解溃破,表面每有裂隙或溃疡形成,是其恶性的本质表现。即使还未形成溃疡,无故流水出血也是一个危险信号。
带毛的痣是皮内痣,一般很少发生恶变,但如毛痣变得自行脱毛,则提示毛囊的上皮真皮交界处有了活动性病变出现,这种痣就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应提高警惕。进行随访观察或行切除,进行活检。
3、溃疡形成是黑色素瘤区别于黑痣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而且还具有预后的意义,溃疡型比无溃疡型预后差。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要点:
人类ARM少见,临床常易忽视,此外又缺乏特征特殊症状,常易误诊为脱垂性痔、血栓性外痔、息肉出血坏死及直肠癌。无色素性的恶性黑色素瘤虽少见,但误诊的可能性更多。
1、直肠指诊和内镜检查:对临床上出现便血、大使习惯改变、肛门不适或肿物脱垂者,应高度重视,认真检查。由于本病70%~90%位齿状线和肛管,50%~70%含有色素,所以直肠指诊和直肠镜检查是相当重要的,对临床疑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者,病理检查切忌行单独肿瘤咬检,而应行肿瘤切除病检,否则易造成医源性肿瘤扩散。
2、多巴和酪氨酸酶反应:由于部分ARM细胞浆不含色素颗粒,因此,对肛管区肿瘤组织学检查时,应尽可能行Masson-Fonlana黑色素银染色法或多巴染色、酪氨酸酶反应,以免误诊。
3、电镜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非色素者,以上方法往往仍不能确诊,可用电镜超薄切片检查,在瘤细胞浆内可见到400~467.1nm(4000~4761Å)圆形或卵黑色素小体或色素前物质。还可以用S-100蛋白配合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有效的鉴别。
黑色素瘤的分期:
如诊为黑色素瘤,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需要通过病理报告和全面影像学检查来了解分期。通常根据肿瘤的厚度、侵及皮肤深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器官转移来进行分期。
0期:肿瘤细胞仅见于表皮层,未侵及深部组织。
I期: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或者厚度1.0-2.0mm,不伴溃疡。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II期:厚度1.0mm-2.0mm,伴溃疡。
厚度≧2.0mm,伴或不伴溃疡。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III期:1个或多个淋巴结转移。
或者侵及临近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IV期:转移至其他器官,远处皮肤、淋巴结转移。
复发:复发即治疗后肿瘤再次出现,可以位于原来的位置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 时,很高阳性比例可达89%。这是重要的黑色素瘤的诊断检查方法。
2、进行黑色素瘤的诊断可以用Vacca 双PAP 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 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这也属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检查。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依据:
1、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一般年龄偏大,青年或儿童黑色素瘤罕见。对一般肿瘤来说,年龄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在黑色素瘤病例中,年龄有时却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2、一般痣的表面较为光滑,黑色素瘤表面则比较粗糙。假如原为表面光滑的黑痣,忽然变为粗糙或呈结节状时,就要引起注意。痣的颜色可以很深,而黑色素瘤则可以颜色很浅或不含色素。假如色素浓淡不一,分布不均匀,并且病变区富于血管,外围有卫星结节或色素弥散现象时,则要提高警惕。
就质地而言,痣地质地软而韧,黑色素瘤则硬而脆。由于黑色素瘤表皮细胞可自行溶解溃破,表面每有裂隙或溃疡形成,是其恶性的本质表现。即使还未形成溃疡,无故流水出血也是一个危险信号。
带毛的痣是皮内痣,一般很少发生恶变,但如毛痣变得自行脱毛,则提示毛囊的上皮真皮交界处有了活动性病变出现,这种痣就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应提高警惕。进行随访观察或行切除,进行活检。
3、溃疡形成是黑色素瘤区别于黑痣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而且还具有预后的意义,溃疡型比无溃疡型预后差。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要点:
人类ARM少见,临床常易忽视,此外又缺乏特征特殊症状,常易误诊为脱垂性痔、血栓性外痔、息肉出血坏死及直肠癌。无色素性的恶性黑色素瘤虽少见,但误诊的可能性更多。
1、直肠指诊和内镜检查:对临床上出现便血、大使习惯改变、肛门不适或肿物脱垂者,应高度重视,认真检查。由于本病70%~90%位齿状线和肛管,50%~70%含有色素,所以直肠指诊和直肠镜检查是相当重要的,对临床疑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者,病理检查切忌行单独肿瘤咬检,而应行肿瘤切除病检,否则易造成医源性肿瘤扩散。
2、多巴和酪氨酸酶反应:由于部分ARM细胞浆不含色素颗粒,因此,对肛管区肿瘤组织学检查时,应尽可能行Masson-Fonlana黑色素银染色法或多巴染色、酪氨酸酶反应,以免误诊。
3、电镜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非色素者,以上方法往往仍不能确诊,可用电镜超薄切片检查,在瘤细胞浆内可见到400~467.1nm(4000~4761Å)圆形或卵黑色素小体或色素前物质。还可以用S-100蛋白配合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有效的鉴别。
黑色素瘤的分期:
如诊为黑色素瘤,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需要通过病理报告和全面影像学检查来了解分期。通常根据肿瘤的厚度、侵及皮肤深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器官转移来进行分期。
0期:肿瘤细胞仅见于表皮层,未侵及深部组织。
I期: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或者厚度1.0-2.0mm,不伴溃疡。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II期:厚度1.0mm-2.0mm,伴溃疡。
厚度≧2.0mm,伴或不伴溃疡。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III期:1个或多个淋巴结转移。
或者侵及临近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IV期:转移至其他器官,远处皮肤、淋巴结转移。
复发:复发即治疗后肿瘤再次出现,可以位于原来的位置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唇癌与唇裂有区别吗? 下一篇:小儿白血病吃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