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癌作为威胁广大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原则主要以化疗为主,即使晚期绒癌也可用化疗治疗。治疗至完全恢复后,尚需巩固2~3个疗程。但有时子宫原发灶或转移灶发生大出血者需紧急手术。另外,对于耐药病例,手术切除子宫或肺的残余病灶,能提高治疗机会;有时为明确诊断和临床分期,也需手术探查。放疗也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在对局部病灶处理方面仍有一定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22岁,在个体诊所治疗期间,因阴道大出血,突然死亡,以异常死亡由当地公安部门和我科进行尸检。尸检所见:双肺、肝、胰、双肾、肠、子宫阔韧带、双附件等表面见多个大小不等暗红色结节,直径0.3~3.5 cm。
1.2 方法 用4%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巨检 左肺14 cm×9 cm×4 cm,右肺11.5 cm×9 cm×3 cm,双肺呈现暗红色,表面见大小不等之多个暗红色结节,直径0.3~3.5 cm,切面双肺中央及边缘处见多灶性出血区域。肝脏11 cm×8 cm×4.5 cm,表面见两个直径1.5 cm的暗红色结节,切面见多灶性出血区域。胰腺12 cm×6.5 cm×4 cm,灰白色切面见一出血灶,直径2 cm。左肾9.8 cm×7 cm×4.3 cm,表面见多个大小不等之暗红色结节,直径1.4 cm;右肾11 cm×7 cm×3 cm,表面见2个大小不等之暗红色结节,直径1.3 cm,切面见多灶性出血区域。子宫14 cm×15 cm×4.5 cm,表面见大小不等之暗红色结节,切面见结节状突入宫腔,伴明显坏死出血,并侵入宫底肌层,宫角及双附件、阔韧带等处可见多个0.2~1.5 cm暗红色结节,切面出血。
2.2 镜检 多处取材肿瘤和被侵犯的组织均有广泛出血坏死,瘤细胞多残存于坏死的边缘部,瘤细胞主要由分化较差的两种滋养层细胞构成,明显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与合体滋养层细胞以不同比例互相混杂排列,聚集成团块、条索或网状,不见绒毛结构。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其界线清,呈多角形,胞浆丰富,淡染;胞核异型性明显,呈圆形、椭圆形、不整形、巨核、奇异核、核分裂象多见。异型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大而形状不规则,胞浆红染,含多核奇异核,核分裂多见,异型性显著,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呈HCG和CK、CEA阳性。
2.3 病理诊断 子宫绒毛膜癌侵及深肌层及子宫阔韧带及双附件(输卵管、卵巢)并广泛转移至肺、肝、胰、双肾、肠。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特点 本病主要早期远处血道转移为绒癌的特征,转移部位以肺、阴道、宫颈很为常见,其次为脑、肝、肾、脾、肌肉、皮肤等。绒癌的发生常与妊娠有关,常见于(50%)从前有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的患者,也可发生在正常妊娠(25%)或自然流产后,其余病例发生于早产或正常分娩后。好发于非常年轻以及超过40岁的患者,后者发病的可能增加8倍,年龄从18岁到绝经期不等。据文献报道,有研究表明,绒癌的发生与妇女和其配偶的血型有显著关系,配偶双方均为A型者发生绒癌的危险很高。绒癌的表现多种多样,很常出现的症状是阴道出血。癌的发生与妊娠结束时间距离不定,潜伏期可长可短,长者可达数年至10余年,少数可无潜伏期,紧随分娩、流产可发病,甚或于妊娠期发病,一般认为继分娩、流产后之绒癌常间隔2~3个月后发病,继水泡状胎块后,常1年以上开始发病。
3.2 组织形态 绒癌是来自胎盘滋养层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肿瘤一簇簇被一片片合体滋养层细胞分隔的细胞滋养层细胞组成,形成特征性的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的丛状结构。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边界清楚,大小和形状不一,胞浆丰富,淡染细胞核明显,显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异型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大而形状不规则,胞浆红染,含有多核、胞核深染,结构不清,瘤细胞异型性显著。癌细胞成群侵入肌层,其特征是癌组织中不含绒毛和水泡状结构,并广泛出血、坏死。在癌结节较大时,癌胞主要在周边部活跃增生形成巢、片状,浸浴血中,结节中央部的癌细胞大多坏死,仅见少数残存。
3.3 绒癌的蔓延与转移 绒癌是很具侵袭性病变,子宫体绒癌可直接向下侵犯宫颈,可穿越子宫壁侵及浆膜外周围部位,导致腹腔内大出血。绒癌常见血道转移,其主要部位是肺,其次为阴道、脑、肝、肾、肠、脾、肌肉、皮肤、牙龈、心脏、骨等。淋巴转移极为少见。转移灶为显著出血坏死的结节,其中可见异型之滋养层细胞。绒癌偶尔发生于妊娠晚期,此时癌可侵袭胎盘。通过脐静脉转移至胎儿的肝脏,进而转移至其它器官,但由于胎儿肺循环尚未开放,故肺转移少见。绒癌恶性程度高,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脑转移和恶病质。此例尸检虽无脑转移,但可能为多脏器转移导致恶病质而死亡。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绒毛膜癌的化学治疗方法 下一篇:绒毛膜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