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质瘤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是我们人体中的一种独立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常出现的。并且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很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相关专家总结如果患者是恶性肿瘤在接受治疗之后一般在一两年内肯定会出现复发的情况。以前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有良恶性之分,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发现没有真正良性的,即使是非常小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也能发生转移。胃肠道间质瘤的高发年龄在50岁到65岁之间,40岁以前的患者较少。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腹部肿块、腹部疼痛、出血。但是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殊性,往往只有通过肿瘤的病理检查才能判定结果。所以病人在做完胃肠道部位的肿瘤切除手术后很好进行检查,如果检查出是胃肠道间质瘤就提高警惕。
二、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
1、GISTs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的可能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的可能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s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2、GISTs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3、GISTs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小肠GISTs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很高,而食道GISTs恶性程度低。因此,严格来说,GISTs无良性可言,或至少为一类包括潜在恶性在内的恶性肿瘤。
三、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特点
1、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自0.2cm~44cm不等,起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向腔内生长可形成溃疡,因此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大多数肿瘤呈膨胀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切面鱼肉状,灰红色,中心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肿瘤数目可为多个。
2、 组织学特点
GISTs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可同时出现于不同的肿瘤中,但形态学变化范围大。依据两种细胞的多少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以及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肿瘤细胞的排列也呈多样化,以束状和片状排列居多。胃与小肠的形态学变化大,直肠的形态学变化小,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型,交叉束状排列多。肿瘤细胞分化不等,可出现核端空泡细胞和印戒样细胞。
3、 免疫组化特点
GISTs免疫组化研究表明CD117(c-kit)和CD34为其重要标志物。80~100%的GISTs CD117呈弥漫性表达,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CD117。60~80%的GISTs肿瘤细胞中,CD34呈弥漫阳性表达,并且良性的GISTs的CD34表达较高。CD34表达特异性强,在区别GIST s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具有重要价值。CD34阳性表达时,往往CD117也呈阳性表达。CD117、CD34的表达与肿瘤位置、生物学行为细胞分化及预后无明显关系。此外,GISTs也可有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标记物的表达,如2-SMA、desim、S-100等。但阳性比例低,且多为局灶阳性。
四、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诊断
1、胃肠道平滑肌瘤/肉瘤 GISTs大多CD117和CD34弥漫性阳性表达,SMA不表达或为局灶性表达,而平滑肌瘤/肉瘤CD117和CD34阴性表达,SMA弥漫性阳性表达。
2、胃肠道神经鞘瘤 GISTs中只有少部分病例中有S-100表达,而胃肠道神经鞘瘤S-100弥漫性阳性表达,CD117和CD34阴性表达。
3、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CD117、CD34、S-100、 SMA和Desmin均阴性表达,电镜下可见神经分泌颗粒。
五、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1、影像学检查
GISTs影像学特点与肿瘤大小及原发部位相关。主要检查手段为消化道钡餐和(或)CT检查。钡餐检查表现为黏膜被撑开、展平,表浅溃疡形成,充盈缺损,及周围肠管的推压移位。CT表现为管腔缩小、狭窄,局部管壁增厚及软组织包块[6]。恶性GISTs 的CT特点是体积大,边界清,密度不一,中央坏死,虽生长于胃肠壁但很少致肠梗阻。易发生肝、腹膜转移,但不易形成腹水[7]。
2、内镜及内镜超声检查
内镜下的主要特征与GISTs的生长方式及良恶性有关。内镜下良性间质瘤多呈黏膜下半球形隆起,边界清楚,黏膜光整,少有溃疡形成。恶性GISTs直径较大,多数向腔内不规则突出,常有深凹性溃疡形成,但其他黏膜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8]。因GISTs为黏膜下肿瘤,而内镜取材较表浅,所以确认的可能低。近年来内镜超声及其介导下的细针吸引活组织检查使本病的术确认的可能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确认的可能为78%,加细针吸引活组织检查(病理+免疫组化)准确性达91%[9]。影像中若包块直径<3 cm,边界清,回声均,一般为良性。若包块不规则突出于腔的边缘,有囊性区域及有恶性模式的淋巴结,3条具备2条提示肿瘤属恶性或交界性[10]。
六、胃肠道间质瘤治疗
药物诊疗理念
是抗癌诊疗理念的关键,药疗的基本用药方案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病种、病情和不同治疗阶段,有针对性的制定用药方案,克服了一种药治疗多种癌症的传统用药治癌效果的局限性,采用中西医结合用药,是现代抗癌史上的重大突破。
常见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的临床各种药物诊疗理念和物理诊疗理念主要是:慈丹冲击诊疗理念、电化学治诊疗理念、超声雾化吸入诊疗理念、抗癌中药滴注化瘤法等。这些诊疗理念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整合各种治疗为一体,目的是大量杀灭癌细胞,维护人体免疫功能,为癌症健康、提高生存治疗、延长生命提供先决条件。
心理诊疗理念
是抗癌诊疗理念的前提,是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以消除身心症状。心理治疗的机制是通过改变病人的心理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具体地说是通过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食物诊疗理念
是抗癌诊疗理念的基础,是针对许多癌症患者在手术、放化疗后出现骨髓及重要脏器的损伤和免疫功能的下降、食欲不振、严重的胃肠反应等严重干扰正常治疗和患者身体健康的副作用,“四位一体诊疗理念”将抗癌食疗作为其中要的后方保障,在调节手术、放化疗等副作用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郑伟达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研院的食疗专家经过了多年的研究,根据肿瘤疾病的寒热表现及患者自身阴阳盛衰,辩证施膳,从组方、筛方到实验,制定出各种抗癌药膳,。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亦食亦治;(2)治疗结果确切;(3)无不良作用;(4)应用广泛;(5)原料充足;(6)制作方便;(7)便于久服。
有氧抗癌操治疗
是抗癌诊疗理念的补充,其治疗方案主要以健康体操为主,通过锻炼达到强身固本的目的。患者要养成起居有序的良好生活习惯,通过科学、适当的健康运动,激发患者体内抗癌因子的活力,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与药疗、食疗、心疗共同发挥抗癌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抗癌健身法对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理生理均有明显的作用。
全军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原副主任,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中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陈宴主任认为:,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治疗、体育治疗四位一体综合诊治,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并且能够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