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种皮肤型肿瘤,西医认为基底细胞癌主要由向表皮或皮肤附属器分化的基底样细胞组成的一种低度恶件肿瘤。其特点为生长缓慢,很少转移。经常暴露于日光下者易发本病。损害初为蜡样高出皮面小结节,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轻度外伤后表面见持久性痂,将痂去除后,可破溃成溃疡。
常发于面、耳、颈等处。临床上可分为浅表型、结节溃疡型、硬斑病型、纤维上皮癌型、色素沉着型、痤疮样型。经常暴露于日光下者易发本病。
病理:组织病理示典型瘤细胞类似基底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胞核深染,胞质少而胞界不清,细胞间桥常不明显。瘤实质与间质间有对PAS染色呈阳性反应之基底膜。间质结缔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增生,常见较多幼稚纤维母细胞,因有大量酸性粘多糖而呈粘液样,具有异染性。由于标本经固定和脱水,间质内粘蛋白皱缩,致部分或完全与瘤实质分离。
此现象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基底细胞癌因发展阶段、分化程度和分化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类。而每一类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该疾病损害初为蜡样高出皮面小结节,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轻度外伤后表面见持久性痂,将痂去除后,可破溃成溃疡。临床上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①浅表型:常见于上胸部,开始为鳞屑性红斑,继而有线状卷起边缘,常有小片溃疡和结痂,倾向于多数性。
②结节溃疡型:开始可为结节,以后中心溃破,向外周扩张,边缘卷起发亮,但不呈线状,损害较坚实,破坏性大,称侵蚀性溃疡。
③硬斑病型:常见于面部,为浅表坚实。黄白色或象牙色小片。
④纤维上皮癌型:似粉红色或无色素沉着的脂溢性角化病或纤维瘤,略高起,表面光滑,或呈蒂形,可为多数性,常见于背部。
⑤色素沉着型:损害有棕色或黑色素沉着,余同结节溃疡型。
⑥痤疮样型:在青年中即发生结节,逐渐增多扩大,分布于面部和躯干,溃破。此型破坏性大。
临床上该疾病须与皮内痣、角棘皮瘤、皮脂腺增殖性丘疹鉴别。
通常该疾病生长缓慢,很少转移。部分晚期患者可复发,应定期随访。
西医治疗应考虑损害的位置和组织病理,治疗方法如:①手术完全切除。②X线照射:适用于无并发症的不易切除的浅表损害。③刮除、液氮、激光。④局部搽氟尿嘧啶、秋水仙碱等。
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血清维生素D与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可能升高有关。
一项巢式对照病例研究结果表明,即便是治疗多年后,高水平血清维生素D也与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可能升高有关。一项报道说:“同样光谱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同时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DNA损伤和维生素D合成。
这意味着角质形成细胞的维生素D合成可能是针对紫外线损伤的固有保护性机制,另一方面,体内和体外依据表明,维生素D及其受体均参与上皮癌症发生过程。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直接检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人类基底细胞癌之间的关系。
美国奥克兰州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的Maryam M. Asgari博士及其同事使用医院的基底细胞癌病理标本电子数据库资料进行研究。病理学报告与每个患者皮肤癌症发展前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行了配对。
1968~1970之间,共选了220例白人患者,220名对照。癌症病例在1974~1979年被诊断。平均检测和诊断间距8.74年。作者发现,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每升高1ng/ml,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可能就升高3%。与维生素D水平很低的25%组相比,维生素D水平很高的25%组,未经调整的发病的可能比是2.32。此外,与临床上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相比,25羟维生素D水平充足的患者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的可能也明显升高,未经调整的发病的可能比是3.98。经体重指数、吸烟状态、教育、日晒情况估计、X线接触、个人癌症病史等因素的多变量分析,25羟维生素D每升高1ng/ml,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可能升高2%。
该研究的限制性包括,使用日晒(如休闲时间活动、职业),这些都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无关,或者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可能无关。此外,模型没有考虑其他变量,如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或者医疗保健筛查造成的偏差。
研究者总结说:“进一步研究可以精确评价急性和间歇性接触太阳,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以及其他潜在的复杂影响因素的作用。”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外阴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有哪些显著 下一篇: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需要接受哪些检